关灯
护眼
字体:

七零之穿书后我绑定了作家助手/七十年代恶毒女配写文日常+番外(401)

作者:祝珉 阅读记录

张子文点头:“而且一个产品还没有问世的时候,所有的猜测都是徒然,咱们现在看到了《今天》,判断出来的内容肯定更科学,更有依据。”

就拿杂志的主题来说,专门做娱乐化的杂志,目前国内市场还没有,或者说是还没有看到有这么优秀的、做出了头的。至于做娱乐化的杂志到底有没有市场这事儿,还能有人比他们这些做编辑的更了解吗?

哪怕是站在了百姓文艺报这样的正经文学的平台上,张子文都能十分笃定地说:“有市场,很大的市场。”

光看《我朝》在百姓文艺报上连载的时候的销量跟现在的销量,差了就不止一星半点,归根究底就是,娱乐化的内容是面向全体人民,是个正常人都会下意识地去追逐快乐,但是百姓文艺报目标受众是文艺爱好者,前者跟后者的体量基本上属于归属关系,没有任何可比性。

要不然张子文怎么说那些站出来说不言不好的人们都是老学究——还真不是对人家有意见,而是在“赚钱”这个领域,他们还真就是老学究。

而且销量不销量的,其实百姓文艺报的编辑们可能体悟都还没有《明天》走出去的编辑们这么深刻,基础受众在,百姓文艺报不会亏本,在一群拿死工资的人群当中,自然也就不会有人关注到底能赚多少了——反正跟自身利益无关。

所以,最后张子文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评价《今天》。

它或许能成功,但你也说不好是不是成功,这得看祝蹊本人想要什么样的成功。

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

祝蹊:废话,当然是赚钱了。

不赚钱办杂志?这是绝对不能被否认的短期目标,至于长期目标?那可能比赚钱还更荒谬......这个目标有两个面,一面是跟蔡颦颦说过的星辰大海,另一面自然是她想要成为独具影响力的作家所需的自由资格。

这些都是很远的事儿了,长期目标么,所以说回眼前,那还是赚钱最重要!

苏杏给祝蹊算好了账:“咱们的杂志发行第一天就回本了,好险好险,我的工资保住了。”

祝蹊黑线:“这么没信心干嘛突然跑到我这儿来啊!”

苏杏毕业后回到了原单位,也就是京市附近一个县城的财政局,这肯定是比不上祝蹊这一届的京大毕业生分到的单位好了,但谁让苏杏是推荐入校的,人原单位推荐她进入了京大,按照规定她就得回原单位的。

可见识过了世界广阔的人怎么可能甘心回到这么个小破井底?

苏杏觉得待在县城里的财政局老没意思了,每天算得账多,可却没有在《明天》时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说来也让人觉得离谱,她在一个县城里的财政局,居然觉得这县城不如一杂志有发展未来。

所以呢,苏杏在听说了祝蹊又要办杂志了,虽然是民办杂志,但深思熟虑、深刻问心后,还是收拾收拾了行李跑过来了。

还真别说,财政局那个岗位卖出去还赚了不少钱呢。

知道苏杏卖掉了财政局的工作是去民办单位的人都觉得她疯了,但苏杏一点儿这种感觉都没有,甚至现在重新算上了杂志的账后,她还觉得比在《明天》的时候还更有希望来的。

《明天》到底是校刊,定价不能过高,销售范围也一直限制在学校,哪怕是从京大扩大到了全国各大高校,但也不如《今天》一上来就是全国范围销售的范围大。

这销售额体现在数字上就很明显了。

“我是自信啊,难道自信的人不能紧张的吗?”苏杏翻了翻白眼,重新看向账本,还是觉得心情愉悦,“按照这个趋势走,咱们杂志肯定能赚不少。”

这个祝蹊倒是很同意:“肯定的,咱们的绝招还没有发挥出功力呢。”

她准备的盲盒海报的威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呢。

到底还只是第一天,大家没能发现其中的玄机,所以没能掀起购买浪潮来。

但估计高强浪潮的到来也不远了。

*

红旗县。

安知景刚在厂里开完会出来。

红旗食品厂发展得是越来越好了。

但从前意气风发的安知景可想不到,这厂子在自己的带领下发展得越好,手底下的人就越是不好管,尤其是那些要资历的老人。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太年轻了,又是外地人,无论是在食品厂还是在红旗县都没有根基,所以那些“位高权重”的副厂长们才会不把他当回事,之前是要靠他救厂子,所以听他的,现在厂子的情况眼见着是没有安知景也能按照正轨发展下去了,他们就想着越过安知景摘桃子了,自然也就不听安知景的话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