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丹若饶有兴致地瞧着,好奇她究竟琢磨出了什么明堂。
喝过两口茶,说完开场白,就能切入正题了。
张太太道:“原是该佩娘来探望你,可她最怕春日的花粉,今早专程做了点心,催我过来瞧你。”
程丹若流畅道:“劳佩娘牵挂,我已经好些了,惊动老夫人走一趟,倒是我的不是。”
“我也想专程谢你一谢。”张太太说,“我三十多岁才有得佩娘,难免娇纵了她一些,若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还望你多担待。”
程丹若道:“伯母言重了,佩娘名门闺秀,何曾有失礼之处?”
“我这做娘的,难道还不知道她?”张太太叹道,“你不计较是你宽宏,她那想一出是一出的性子,合该长点记性了。”
程丹若一脸惊讶。
“也怪她爹,在广州时,我家老爷就爱提携后辈,遇见有才的学子,不是赠银就是赠书,我也时常带她施粥赈药……唉,这孩子心软,别人说两声怀才不遇,她就当真了。”
张太太如是感慨。
程丹若明白了。张太太是在给借画一事定性呢,没有什么私情,纯粹是张佩娘善良,好心借给学子古画,他们清清白白,你说对不对?
为什么要让她表态?
很简单,离婚这种事,夫妻双方的亲友团也很重要。
冯家人在贵州,谢玄英是“友”,对冯少俊有莫大的影响力。
张太太得说服他们夫妻,多为张佩娘说好话。
程丹若端起茶盏,心里也有点稀奇:张太太以为,张家的面子有多大,说几句场面话,就能让她站队?
“怪不得我先前义诊,佩娘妹妹二话不说便出钱出力。”她道,“原来是伯父伯母言传身教的功劳。”
张太太登时顿住。
她抬起眼,审视地看向面前的年轻女子。二十出头的岁数,还是年轻媳妇,人也清瘦,可这话一说,轻巧地截住了她的话头。
空气安静了一刹。
玛瑙及时端上茶点。
张太太拈起块枣泥酥,略尝了尝味道,夸是地道的苏州口味,罢了才道:“说到义诊,确是件仁心善意的好事,难为你年纪轻轻,行事却这般周到。”
“不敢当您夸奖,外子巡抚贵州,这也是分内之事。”程丹若道。
张太太关切道:“可有什么为难之处?”
“为难自然是有的,普安虽已收复,士卒的疗养却才刚开始。”程丹若道,“战死的军士,总要抚恤一二,伤残的兵卒,也得有个去处。”
张太太笑了,轻描淡写道:“我说什么来着,佩娘是最心善不过的,抚恤士卒劳心劳力,她别的帮不上,出些钱财总是不难的。”
言下之意便是,你既然缺钱,那我就出钱当你的封口费。
然而,程丹若却笑了笑。
“原来佩娘妹妹记得,那就再好不过了,回头我理出子彦部下的名单,该抚恤安置的,有劳您二位费心了。”
张太太又一次顿住。
她望向程丹若,缓缓道:“你有心了。”
“不敢当。”
“你可莫要谦虚,我在你这年纪的时候,家里不过两间铺子补贴家用。”张太太颇有深意道,“听说,你打算在贵州开药行?”
她道,“我家老爷在南方也算待了好些年,也认得一两家药行,不如寻个日子牵个线,你也好多些人脉。”
程丹若琢磨了下,这话正反意思都有。
既是贿赂,打算送她一些人脉,也是警告,你老和我过不去,小心我让你生意做不成。
“小打小闹的生意,哪好意思劳动张督宪。”程丹若微微一笑,道,“老夫人这般抬爱,倒是叫我受宠若惊。”
话题第三次被聊死。
张太太端起茶盏,水沾沾唇:“我果然不曾看错,你比佩娘懂事多了。”她轻轻叹口气,话锋一转,“佩娘若有你这般识大体,我也不必这把年纪,还要千里迢迢到贵州来。”
开始打感情牌了。
程丹若想着,便道:“贵州山水秀丽,伯母就当散散心。”
“不怕你笑话,”张太太叹口气,苦笑道,“我是堵心还差不多。”
程丹若:“您可千万别这么说,佩娘妹妹一直孝顺得很。”
“年轻夫妻不晓事,总有拌嘴的时候,若有人能从旁相劝,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就过去了。”张太太几乎明示,“你说是不是?”
程丹若微微一笑:“过来人总有些经验。”
张太太几乎给气笑了。
来来回回,两人也算打过几个回合,可程丹若不软不硬的,全给她顶了回来,硬是不肯接正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