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子(321)
纪凌同意,不过道:“郑大学士最重视的就是这个儿子,在储君之子身边,想必他会安心。”
此事定下。
明年纪国各地开始少量征兵,送到西边的西海关跟北面的雁门关。
以及优先城墙建设,再者招郑锡儿子郑书荣到公孙耀身边当伴读,都在纪凌身边跟着学习。
其他暂且不论。
最后一条,让郑锡心中百感交集。
他来纪国已经十几年时间,早就把郑国抛之脑后,但当初郑国国君要杀他儿子的事,他可没忘。
这是他来纪国的重要原因。
这么多年过去,儿子在纪国没吃一点苦,天下战乱也波及不到他,更有名师指点。
现在儿子郑书荣虽平庸,但跟在储君之子身边,加上纪国一脉全都重情重义,以后就算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也会衣食无忧。
这样的安排,解决了他最后的心头之患。
如此纪国,怎么不让人肝倒涂地。
等知道这是小公子的提议,郑锡更是感慨。
两兄弟倒是不见外。
若纪胜不说,谁又能知道,他明明可以自己揽功的。
但现在的郑锡已经没有想法,纪凌明显对那个位置没有一丝想法。
或者说,正因为位置上是他父亲,以后是他大哥,他一点想法也没有。
郑锡摸摸自己花白的胡子,又感受了下建好的地龙。
感觉自己还能再给纪国办公二十年!
周朝六百三十八年,纪国四年。
各地征兵果然引起一点骚乱,众人只怕是又打仗,等知道是去驻守西北,情绪还好了不少。
各地百姓实在是怕了。
经历过天下大乱,又经历过和平稳定的生活,没有人会怀念战争。
西海关跟雁门关很快驻守各二十万大军。
他们是耕战兵,平日没事的时候种田,但会抽时间训练,而他们交的赋税则少之又少。
这种方式很快推广到全国各个指挥营,既能消磨大家的精力,不让他们变成为祸一方的兵痞,还能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
对士兵们来说,种田可比打仗好,宁愿一辈子种田,没事再操练一番,也不愿意真的上战场。
这个想法朴实又有道理,只是少了些军魂。
纪伯很快注意到这一点,派了纪国老辣的将军过去轮番带兵,这才解决问题。
这些事情普通人自然不知晓,普通正在认真生活。
在烟城附近山上避世而居的祁先生,知道的就更少了。
当初纪伐祁就捉过他一次,把他放会给迁都的祁。
再之后纪灭祁,他带着众多子弟躲在山上,中间还受过纪国官府的帮忙。
但除了必要的药物之外,他什么也不让拿,那些药物还用了等价的兽皮交换,连他最心爱的纸张都没要。
几年过去,他们这几百人还在山上。
说实话,日子过得非常清苦,不过大家也能自得其乐。
毕竟能跟着祁先生上山的,都能坚守这份寂寞,他们在山上甚至不知道昌没了,卢也没了。
在他们的认知里,天下必然还在打仗,肯定还是纷争不断。
他们躲到山上避祸,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他们种庄稼都种出心得了。
要不是因为一个老人实在病得厉害,祁先生还是不会让人下山找医馆。
昨天老人还算康健,今日眼看不行,他们也医治不了,只得送下来。
送人下来的祁家人,已经做好到处避战的准备。
当初这里虽然被纪国占领,但隔壁卢国也不是好惹的,谁知道会到人手里。
在这打仗也未可知。
可下山之后,就看到一群农夫扛着锄头在挖水渠,他们旁边还站了个官吏模样的人,应该是在监督劳役,官吏开口道:“把山上的水引下,等夏天就能灌溉,这是好事啊,大家走快点,这都是你们的田地。”
其实不用他多说,这些农夫们就在做了。
农夫已经习惯,以前做苦役都是给贵族们干活。
现在做劳役那也是给自己修水渠。
去年隔壁县从河里修了水渠引到田地附近,等到夏天旱天时,都不用跑那么多远挑水,比较轻松就灌溉了田地。
所以去年隔壁县产量很高。
今年春耕刚过,本地知县也带着他们去修水渠。
虽说水渠没那么简单修缮,要看看哪有水,看看那地势,还要规划怎么修得快速简单。
他们知县跑了好几个地方,找的地理学的大家才求来修水渠的路线。
春天也不热。
大家干劲还是很足的。
这群人跟抬着生病老人下来的祁家人正好撞了个照面。
两队人面面相觑。
农夫这队人,虽然一看就是庶民打扮,但至少衣衫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