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388)

作者:枫香 阅读记录

阿萍⊙ω⊙:赚小钱钱。

(完)

第二百零二章 大基建(?) ...

姜卓走了之后,京城那边这一年就再也没来过人。

正常的物资往来的商船,都少了很多。

城里原先的匠人走了一大半之后,就再也没有补充,到手周围军屯,乃至坪阳县搬来了一些人家,是为了银城里的学校和书院。

竺年重新规划了一下,让剩下的匠人集中住在三个坊内,把空出来的坊留给那些搬来的军属居住。

厢军全都住在城外军营,一直做到了天寒地冻,稿子敲在土上会发出“铛”地脆响,才被宣告停工。

天气已经变得寒冷,银湖也开始结冰。

这比厢军以往休息的时间要早得多。

军营内有一些活需要做,但不比挖河辛苦。

监工也不会动辄用鞭子发泄,只要他们工作没刻意偷懒,甚至还给治病。

吃饭的时候,不能说每顿都有荤腥,但至少每天两顿饭都是干的,有油水,有肉味。

在银城,鱼汤和鱼肉是最不缺的。

小半年下来,大部分的厢军不能说长肉,至少精神好了很多。

这天,几个文官打扮的军官叫了一些厢军出去,没一会儿给发了冬天的衣物。

监工一边给他们发放衣物,一边没好气道:“王爷心善,见不得人受苦。等来年,你们可得更卖力做活!”转头去看几个文官,露出讨好的笑容。

衣着单薄的厢军,排队接过一套套衣服,竟然还有一床被子。

是旧衣服,但是夹袄。

晚上屋里头烧炕,不热,但不会冻着人。炕上铺着两床一新一旧草席,身上盖着同样一新一旧两床薄被,身上竟然还有棉袄穿。每天干的活,除了军营里的日常清扫,就没有别的事情了。

虽然每天吃的饭食,也从干饭变成稀饭,但也不是亮得能照人的清汤。鱼肉鱼汤照样有,甚至还变成了咸鱼。

他们都不知道多久没有吃过这么有滋有味的东西了。

长久的厢军生涯,让他们几乎已经忘记了怎么用语言去交流,也不知道怎么去表达感激,就每次吃饭前,冲着竺年住的小院的方向磕头。

小张公公听说了这事,回来跟竺年说了,竺年还听得奇怪:“我让他们干活都不给工钱,他们还给我磕头?”

尉迟兰听得伸手就揽过自家胖狸奴:“你呀,换换思路。想想要不是你,这一批厢军能有几个活着看到运河挖通的?你还给他们发衣服。”

“一些库里头的旧衣服,不发也浪费。”竺年始终没办法把人命和物品放到一起计算,再说,“别人死一些厢军无所谓,我这边的人要是死了,肯定没人给补充。你瞧,前两个月弹劾我的折子可不知道有多少,估摸着这会儿还有呢。绝口不提从我这儿把人拉走,就说我延误工期。嘿,谁行谁上啊。以为把我这儿的人拉去就能修墙了?”

没错,虽然和安昌那边修墙的事情,对竺年刻意瞒着,但朝廷方面没人说,可不代表竺年就没别的渠道。

哪怕小张公公跟着竺年已经有一段时间,有时候也不太理解竺年在匠人中的地位。

身在银城,竺年也会经常收到各地匠人的来信。

有一些是曾经在他手下做过事情的匠人,但更多的是完全不认识的。

有些会请教竺年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有些则是纯粹写一些家常。

安昌和卫州边境建墙的事情,就是来源于一封描写当地工作环境和银城类似的石原,请教如何建墙合理的信件。

竺年倒是回了信,但是没给建议,委婉表达了自己立场不便,回头就笑了起码两个月。

他在尉迟兰怀里躺了一会儿,看到自己手上的笔,七手八脚要爬起来,被尉迟兰抓着不让:“我画图呢,别闹!”

尉迟兰扣着腰不放:“年刊的稿子不是已经完成了吗,还画什么呢?”

他说的年刊,是姜国的第一本杂志,叫《生活》,包含的内容五花八门,大多数都是各种生活小技巧。有一些事关百姓的最新政策解读;刑部有专栏在上面每期分享一个真实案例;竺年也在上面有个专栏,会讲解一些建房、家具等等的简单维修和基本用具之类。

杂志是月刊,是尉迟兰和书局老板合办的。

销量非常好。目前经营了半年,最新的一期利润已经超过了话本。

年刊的精选销量暂时还没统计出来,但是粗略估计应该能够让书局过个肥年。

竺年起不来就干脆躺平,把笔放下,拿着画稿给他看:“想造一个小船队,专门跑小河。”北地这块大江大河少,但是作为自然条件极佳的粮食产区,河流并不缺。

“父皇不就是不想让我待在京城嘛,那我就不待咯。”他把整个北地的河道都捋一遍,将来南王府北伐,也就不需要准备太多骑兵。

“父皇肯定不会放手让你做的。”尉迟兰说得很肯定。

就像姜卓不会把他放到任何和骑兵有关的地方去一样,竺年也不会被安排在和水军相关的事情上。

当然,码头是另外一回事。

看看一个不比一号码头复杂,且用的都是一号码头建造的老人的二号码头,到现在都还没有真正投入使用,就可以知道竺年在这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从南地挖人也挖了,跟着竺年偷师也偷了,匠人也用的熟手,连总负责人都用了二皇子这样有身份有地位且本人急于做成一件大事的年轻皇子。整个二号码头说能用也能用一用,但就总是这里差一点,那里得改一改。

想要让二号码头和一号码头那样完全正常运转,除了码头整体工程的完工,还得人员的招收和培训,加上二号码头是一个大小码头的子母码头,其中运转又和一号码头不一样。

虽然工程计划书是竺年做的,上面条条框框写得很清楚,但这和能够落实下来是两回事。

船是木头造的,给块木头和图纸,就能把船造出来吗?

长随和小张公公坐在火炕另一边,低头干着自己的事情,就当没听见。

二牛倒是好奇地抬了抬眼,很快被小张公公点了点作业本,继续写作业了。

小孩儿一家人在此前也被调走去卫州修城墙了。这家人走得非常干脆,像是完全忘记了还有个儿子在小张公公这里。

二牛的情绪低落了一阵,很快就被铺天盖地的作业填满。张老师布置的作业晚点交问题不大,尉迟老师布置的作业敢错一点点,那小命都要丢掉半条。

竺年一转头看到二牛盘起的腿露出一截脚脖子,随口说道:“二牛裤子短了。”

二牛就站起来扯了扯裤子:“不短,刚好。”这是秋天新做的裤子,才穿了没几次呢。

屋里头火炕烧得暖和,穿秋衣秋裤就行,出门穿一件大氅就行。小张公公给了他一件旧的,又给他做了一件新的,能从头裹到脚,可暖和了。

小张公公让他坐下:“一会儿让简姑姑帮着放下来一点。”这个年纪的小孩儿长得快,衣服的袖子和裤腿做的时候会格外做长一点,用针脚往上缝起来一点,需要的时候再放下来就行,倒是不麻烦。

简姑姑是在小院里服侍的妇人,是一名老宫人了。需要伺候竺年和尉迟兰的活不是很多,也会帮忙院里的其他人做一些针线活。

他们小院人少,没有宫里头那些勾心斗角,相处起来很是轻松愉快。虽然对竺年和尉迟兰来说,小院各方面的环境肯定不能和京城比,但是对他们这些无论是伺候人还是负责“护卫”的人,那条件比京城还强一些。

起码他们这些人在京城,屋里头都未必有火炕,有的也舍不得把炕一天到晚都烧到这么暖和。

又过了几天,银湖的冰面冻结实了。

竺年就带着人开始一年一度的冬捕。

怎么在湖面上切割出整齐的冰块,他们也掌握了相当的经验。卖冰的收入和冬捕的渔获,让银城和军屯都一如既往地过了个饱足的肥年。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