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肖帝(快穿)+番外(19)
“殿下!”李斯不禁有些激动起来,“殿下此言一出,定能使天下良才投效,此乃万世之功也!”
嬴政瞥了他一眼,“先别吹,能把墨家子弟拉来种田才算你本事。至于造纸术,呵呵,你以为,齐鲁两地都已丝绸闻名,他们会没有发现过方絮?无非是只限于贵族手中,对他们来说,丝帛是身份地位象征,用方絮这等残次品无非彰显身份,又不愿平民能用上与他们一样的东西,所以……”
李斯恍然大悟,“就算我们将麻纸草纸的制造术传过去,他们也未必肯让寻常百姓使用,甚至会限制……”
“那么有识之士,尤其是读书人,就会到秦国来……妙啊!”
嬴政哼了一声,“诸子百家,动不动就修书论道,稷下学宫号称藏天下书,那得多少竹简?若是用我们的纸……轻便廉价,只要送来一本书,就可以得一卷纸抄书,如此不出三五年,天下藏书,莫过于我大秦。”
“嗬!政哥这是彻底反转,不焚书改藏书了吗?”
“有一说一,政哥焚书坑儒的事虽然做得有点过,但当时为了统一思想,消除六国和诸子百家的影响,他这么做也不算错。后世某些朝代,不都是一夺权就先清洗一波前朝的影响,文字狱杀的人,可比政哥坑的方士多多了。”
“不管那些,我就是想知道,政哥这么一搞,以后还有徐福的混头吗?要是徐福不出海,那以后还有某个岛国的存在吗?”
“想那么多干嘛,政哥穿都穿了,改变历史,跟咱们的世界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还管那些!”
李斯甚至比弹幕里的观众更加激动:“太子如此做法,是为天下读书人的恩人,斯虽无能,亦愿竭尽所能,替太子效力。”
“行了,少说话,多做事。”嬴政还是不忘敲打他,“我知道你忠心能干就行,不用成天挂在嘴上。你看大师兄,从来不夸我一句,可我一样很钦佩大师兄的为人和文章。”
“太子教训的是,微臣明白了。”
李斯一肚子酸水,想到自己跟着嬴政鞍前马后的跑,在秦川喝西北风吃土,韩非却稳稳当当地在咸阳著书立说,和荀卿一起传道授徒,日子别提多清贵,可人家在嬴政心里,就是比自己的地位高。
这让他上哪说理去?
可他也知道,当初在兰陵,他给嬴政下过几次绊子,那不是不知道这位的真实身份,只当他是个赵国的平民,那就是自己以后的竞争对手。可没想到人家摇身一变,成了秦国太子,自己未来的老板……就让他不得不低头。
可这会儿后悔也晚了,只能将功补过,牢牢地站稳嬴政身边第一得用人的身份,那是韩非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
毕竟,像是联络各门各派,散布谣言(叉掉),传颂太子的美名和德政,这种事韩非肯定干不了。
他也看出来了,嬴政对他有嫌弃,可也没少用他,甚至还用得十分顺手,只要他一直这么顺手下去,那么无论嬴政现在还是继位成为秦王,都少不了他这个最好用的工具人。
李斯的交际能力和情报能力都很强,嬴政将这部分人手交给他之后,几乎都不用再去费心。
第一个来到泾阳的,便是秦墨相里氏。
当初秦墨矩子相里勤,曾助秦惠王变法,废除贵族特权,但因其剑法出众,擅长攻城术,成为秦国将领,为秦国出征作战,被其他墨家子弟所排斥打压,后来相里勤去世,秦墨也渐渐销声匿迹,不复出现。
而如今闻名于世的,是齐墨相夫氏和楚墨邓陵氏。
齐墨擅长辩论,最推崇兼爱非攻,反对暴力,追求和平,是有望靠着嘴征服世界的辩棍。
而楚墨则走了另外一条道路,剑客游侠,行走天下,靠着掌中三尺青锋剑,斩尽不平事。遇到有战争的地方,他们会保护平民,帮助守城,对抗敌军,同样也会对那些鱼肉乡里的贪官恶霸,行刺杀之事,枉顾法纪政令。
那就是,坏人就杀,杀就杀了,后面有什么事与我无关。
唯有秦墨,原本最擅长攻守城池工具的能工巧匠和剑客,因为“助秦为虐”,被其他墨家子弟排斥,已经很少在外行走。
结果嬴政用造纸术和郑国渠,加上围塘造湖之术,硬生生将他们从隐居之地给“钓”了出来。
第二十章 真假嬴政(20)
来的秦墨叫相里源,是相里勤后人,带着十来个少年前来求见。
当年相里勤为秦王效力,本来是想将墨家学说在秦国发扬光大,再借助秦国的实力推向其他各国。
然而秦王在意的只是他的剑术和攻城术,却对墨家学说并不感兴趣,导致相里勤在被其他墨门派系联合排挤除名后,失望之极,带着门下子弟和族人归隐,并立下誓言,后辈子孙,不得再动兵戈,若有违逆,便让他死后不得安息,愧对先师。
故而这些年以来,秦墨消失,相里氏族人多以打猎为生,避居于秦岭和巴蜀山中,既不领秦国的土地耕种,也不服秦国的兵役出征。
直到郑国前来开渠,嬴政命人造出草纸和麻纸,虽然质地粗糙,但价格低廉,用于书写公文张贴告示,比原来的布帛要方便得多。
其实秦墨也养蚕织布,他们的工匠多,织出的布帛精美柔顺,是支撑秦墨生存的重要来源。
养的蚕多,织的丝绸多了,自然也会有方絮留下,只因产量稀少,仅用来记载重要文字和资料,作为传家之宝。
结果没想到,他们当成宝贝一样供着的方絮纸,被嬴政改良后大力推广,甚至昭告天下,愿以纸换书,但凡有献上藏书者,都可以换取一卷上等的麻纸和皮纸,而且还可以抄录一份自己留存。
等于就拿自家的藏书去泾阳转一圈,让太子身边的人抄录一遍,就可以换取上等的纸,甚至还有人说,太子不限人抄书,可以抄自己的书,也可以抄太子府中的藏书,只要肯献书的,都可以一换二,甚至抄得越多,换的越多……
对于这个将书籍和知识牢牢掌握在公候王室和贵族手中的时代,秦国太子这一举动,简直令天下哗然。
相里氏手中有方絮,自然知道方絮的成本和价值,之前是碍于祖训,不能出仕,可得知太子准许天下臣民无论贫富贵贱,出身何地,都可以抄书换书,他们就坐不住了。
但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此举意味着什么。
孟子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说的就是读书用脑的统治者和付出以体力劳动供养读书人和统治阶级的关系。
像李斯这样的“硕鼠”都知道,要找个大粮仓,才能过得好。
其他的读书人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读书是为了明理,也是为了脱离被统治者劳力者的身份。
掌握了知识的世家贵族,哪怕将知识藏于自己书房,放到竹简烂了,都不愿传出去,就是不想给自己和子孙们增加对手。
而普通的平民百姓,想求学简直难于登天。
第一个卡死他们上进之路的,就是无书可读,无处求学。
儒家和墨家之所以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孔子和墨子都不吝于讲学之道,对门下弟子的出身并无要求,甚至广开学坛,公开授课,只要愿意听讲的,都可以免费旁听。
因此得到他们授课而改变阶级和人生的弟子们,对他们尊崇有加,也愿意追随他们,传授自己所学知识。
孔子的《论语》和墨子的《墨子》成书都是由他们的弟子完成,但后人的理解和传播,又各有不同,尤其是墨家因为派系分歧,内斗不休,加上与秦汉两代的统治者思想格格不入,最终由显学渐渐没落,再无当初矩子开坛,门徒数千听讲论道的盛况。
相里氏手中亦有半部《墨子》,此番他们前来,就是想通过秦太子,设法换取另外半部《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