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清第一卷王(128)

作者:映在月光里 阅读记录

这边不愁地,修屋还算快,学堂在第二年就建了起来,远比顺义还要宽敞。

先生就没那么容易找了,在学堂建好之后第三年才陆陆续续赶到。齐佑也不急,这边学生不多,语言也不通,正好这几年先让他们识字学语言。

有喜也有忧。

喜的是,番薯地里施肥之后,获得了丰收。次年小麦种植的产量,差不多与顺义齐平。

这对齐佑来说是天大的喜讯,百姓们家中有粮,心里不慌,成天都干劲十足。

康熙更是龙心大悦,也不骂齐佑成日变着花样送货物回京,从他兜里掏银子了。

忧愁的是,水稻仍然需要继续攻坚,亩产只有顺义的五成。

第二年齐佑换了地种洋芋,还是遇到了欠收,只有第一年产量的九成左右。

而且洋芋还遇到储存难的问题,地窖窖藏的洋芋,到了春季时,至少得坏掉近两成。

只拿来吃的话,齐佑就不担心,收回来的洋芋早早就可以吃完。要拿来做种的洋芋,必须存到次年地化冻,齐佑就无能为力,只能提前多存一些。

坏掉的部分,加上欠收,齐佑算了一下,实在是不划算,只能减少种植面积,继续改善品种。

同时,齐佑还派狼覃军,到京城去拉洋芋种子来换着种。

换来的洋芋种下去,果然收成好了一点。两地隔得实在太远,路上运来损耗太大,齐佑没别的办法,眼下只能靠着不计成本的方法来育种。

不知不觉中,齐佑已经在北地呆了近八年。

这几年弹指一挥间,齐佑颇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风范,不理外间世事,只一头扎进北地的建设中。

夜里下了一场雨,转瞬就是秋。齐佑早上起来,得高在床榻边放上了厚夹衫,他拿着穿起来,问道:“萨布素已经到了?”

得高笑着答道:“将军天刚蒙蒙亮时就到了,说是今儿个要亲自迎您去新城。”

齐佑失笑,说道:“不过与以前顺义那般大小的县城,亏他这般激动。”

得高手下不停整理着被褥,答道:“哪怕比顺义小,也稀奇得很。不瞒七阿哥,今天是无常城首次开市,奴才也想去看热闹。想当时我们来到这里,到处都是杂草荆棘,谁能料得到,不过几年,凭空拔起了一座城,学堂铺子,什么都不缺!”

建城是顺势而为。

半军屯半农开垦荒地,水稻洋芋收成一般般,但小麦与番薯收成却很好,朝廷已经逐渐开始收取赋税。

百姓手上有了结余,自发形成了集市。像是蒙古各部落,前来卖肉卖奶,换取粮食回去。

朝廷见到这边的百姓日子好过了起来,果然不肯再赈济。在齐佑的建议下,开辟了一道商道,根据各种不同的货物收取关卡税。

像是民生必须的货物,则免征收税,保证百姓能买得起日常所需。

起初有官员大着胆子乱设卡,乱收钱。

齐佑亲自去前去走动了几趟,毫不留情抄了几家,让康熙荷包赚得鼓鼓。

自此以后,这条道上的官员、没人敢惹神出鬼没的齐佑。他敢说,从张家口到他这里,是大清上下最清廉之地。

朝廷要设衙门,就要建城。在齐佑的规划下,五常城在兵丁的忙碌下,历经近一年半的功夫,终于建成。

齐佑穿戴洗漱好出门,与苦等着的萨布素一起用过早饭,便骑马去了新城。

远远地,齐佑就看到新城城门边,人头济济。

其实也不算太热闹,这边的人口始终不多,齐佑估计城里大多的百姓,都来凑热闹了。

神通广大的萨布素,不知从何处请了个戏班子来唱戏。台上人咿咿呀呀唱着,底下看的百姓不管听不听得懂,因着实在是太过难得,都听得有滋有味。

萨布素笑得咧不开嘴,凑过去得意地问道:“七阿哥,您瞧着热闹吧?嘿嘿,这是我早就安排好,自己掏荷包花银子请来的,有名得很,都是名角!”

齐佑目光从台上穿着花花绿绿戏袍的人身上扫过,只要他们开心就好,笑着点了点头。

门口人多,两人翻身下了马,一起往城里走去。

常德常春两人急急奔了出来相迎,常春做了五常城的县令,第一次穿上了崭崭新的官袍,颇有些不自在扯了扯,上前见礼。

张松与常春成亲后,小夫妻之间关系还算和睦,如今育有一女。

常春升了职,张松也在学堂忙着教书,两人忙归忙,彼此的事业都算各有所成。

齐佑笑着与他们打了招呼,一起往前走去。

县城只有一条宽敞的主街,两边是一些铺子,药铺食铺,最多的还是干果杂货铺。

每间铺子前,都有外地来的客商,在挑拣着本地极为有名的木耳等干货,议货议价,忙碌着做买卖。

木耳产量始终不高,齐佑走了精品高端路线,打算赚有钱人的银子。其他如干果,毛皮,还有红尾鱼等,同样都是抢手货。

学堂有两间杂货铺,赚到的银子,全部归入学堂的账上,供维持学堂的开支。

街道不长,不过半柱□□夫,就能从头走到尾,到了中轴线上的县衙。主干道后面,零零星星建着些民宅。

齐佑不泄气,总有一天,这边会真正繁华起来。

在县衙坐了一会,吃了一盅茶,问了些常春衙门里的事情,齐佑便起身离开。他没有要萨布素他们陪伴,独自去了学堂。

与顺义一样,学堂里的杂工,都是些受伤,无法再上战场的兵丁。

守门的眼尖,见到齐佑前来,赶紧迎了出来见礼,右手臂的袖子空荡荡垂下,随着动作晃动。

齐佑经常来,与他们也熟悉了,笑着颔首回礼,往学堂里面走去。

道两旁的五角枫,树叶已经逐渐泛黄,风吹过,树木沙沙,有落叶掉落,在眼前飞舞。

不知哪间学堂,传来童子们稚气的读书声,还有小姑娘清脆的说话声。

齐佑站在那里静静聆听,伸出手去,接住了五星形状的红叶,眼角溅开笑意,加上些许的惆怅。

在尚书房上学的时光,好似就在昨天,一去却已经年。

康熙来了信,他必须要回京了。

此生,不知还能否回来。

齐佑将红得似血的叶子仔细抹干净,掏出荷包,与早已陈旧的竹哨放在了一起。

作者有话说:

看到小天使的留言,您说得对,关于女人种地的问题,谢谢您的指正,我当时想到的是整体,少写了一句。

旗人占比不大,主要是汉人问题,因为汉人裹小脚的多。不仅仅是大家闺秀裹,除了客家女等,普通百姓也裹,无法胜任地里太重的劳作。

第八十二章

齐佑做好妥善安排之后, 启程回了京城。

这几年间因为路途实在太过遥远,他又太忙忙碌,上一次回京还是在四年前。

一路走来,除了萧索的冬日景象, 基本上没什么变化。

齐佑想到前世, 别说四年, 就是一年两年, 周围环境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要不是有高楼平地而起,要不就是道路更加平坦宽敞。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点, 大清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 都实在是太落后了。

到京城之时,按照规矩先要前去拜见康熙。齐佑算着路程,打算在顺义住上一晚,洗漱修整之后,再回宫去。

谁知过了山海关, 大阿哥已早早等在那里。

齐佑听到得高前来禀报, 赶紧掀开车帘朝外看去。官道上,裹得严严实实的大阿哥站在寒风中, 袖着手伸长脖子朝这边张望。他诧异了下,赶紧下了马车, 上前请安,顺便打量着大阿哥。

不过几年未见,兴许是大阿哥蓄了短须, 又兴许是太冷,他比上次看上去见到时, 足足老了十岁不止。

大阿哥同样上下打量着齐佑, 看着面前立着眉眼温和清隽, 穿着厚厚旧常袍,仍然看得出身形清瘦的高个青年。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