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十年代生活日志(159)

作者:川不辞盈 阅读记录

先上来的是茶点。配套的茶壶茶杯,用木托盘端上桌。

藕荷色瓷碟里摆着白皮红心形状各异的糕点,玉色的瓷碗里放着几块叠在一起的豌豆黄,还有一碟松花色的小盘子里摆了三块透明的小饼。

开始上菜后,每道菜份量都不算多,但格外注重摆盘。

对于食客来说,先不说味道如何,光是这卖相就够叫人心旷神怡的。况且这味道也还真不错。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经历了那十年,除了做国宴的饭店,外面私人店铺这个时候很少中餐能做的精致。

也因此这店一开,还特别受年轻人追捧。尤其是那些处对象的,原来去老莫,去马克西姆,现在他们也爱来浮生居的庭院露天棚区。

第53章

暑假前,徐榛年去接了小舅子来京都。

因为国家开始发展沿海地区的政策,这半年来桐照村变化也挺大。其中最大的就是修路。

修的自然是那条进村唯一的山路,这几年“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喊到了大江南北。桐照村要发展起来,修路是必须的。

于是从化冻之后,政府的修路队就来了。村里只要有空的也会去帮忙,谁都知道这是为了村里好的事情。

而渔场那边,这半年效益很不错。虽然这半年八成的收益都被林建友买了新式渔船,可老话怎么说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种新式现代化渔船比他从前用的那种好太多了,夹板下面还有一个冰室。光是这个,就能让他们多挣多少?

所以这钱花得值。

不过因为修路,唯一一条进村的路也不能走了,大伙儿都是走水路,得绕一个峡湾才到县里。

徐榛年就是林建友开船去接来的。

一靠岸,就看到这码头广场变了样。如果说原来这是纯天然的空地被叫做广场,现在就真是被建设成了广场。

“大变样了吧?”林建友问道。

徐榛年点头,然后就听到林青晨叫自己的声音。那小子在前方一群半大孩子堆里,他们围着一不足半米高的油桶。

林青晨拎着空空的面袋子跑过来,“姐夫,我蹦爆米花,你乐意吃不?我姐就爱吃,咱们给她带点过去。罗大爷好不容易才回村蹦。”

林建友一掌拍到老儿子肩膀,“你自己想吃就吃,少扯到你姐身上。”

林青晨被打了,嘟着嘴,不服气道,“本来就是……”

“爹,我跟晨晨一块回,您不是说这鱼得趁新鲜时候处理么,您先回去吧。”

话音刚落地,就听到“碰”地一声,米花随着白烟蹦了出来。

叽叽喳喳的孩子们嗷嗷兴奋地叫着,林青晨也不管他爹他姐夫了,又跑回去乐呵呵对着自己小伙伴张罗道:

“快过来吃啊,贼香!艾玛两碗米蹦出这老些。虎子,狗蛋儿你们都过来呀,别客气别客气,我请你们吃!”

好嘛,他一说完,旁边的孩子都过来了。都是一个村儿的,就少有不认识的。你一把,我一把,没东西装的就掀起衣服当布兜,很快,十多个孩子一哄而散,刚蹦出来的米花就抓差不多了。

看他们都不像一下能走的,徐榛年就眼里带笑问林青晨:

“多少钱一锅啊?娘可做了饭等咱们回去了,给人钱咱回家吧。”

“五毛钱打一炮。”

徐榛年从兜里掏了掏,没散钱,一拿就是大团结。

“去,把钱给了,让人家自己蹦。咱得回去了。”

林青晨推了,把装着爆米花的面袋子给徐榛年,“姐夫,我有钱。我给!”

说完就跑到罗大爷身边,罗大爷和他来回推搡:“你这孩子!快拿回去,都一个村儿的,这就是费点柴,值什么呀。”

林青晨才不管,扔下钱就跑了。还对着旁边的孩子说:“还能打三炮,你们自己蹦,我家去了。”

李月娥刚煮好面条,正往面条上浇肉酱呢,就听到外面呼啦啦一群孩子的声音。她从厨房的窗户往外看,就看到她老儿子和姑爷被一群孩子众星捧月般围绕着。

姑爷还招待呢,“晨晨,你带着你小伙伴们去洗手,然后去沙发坐着看看电视。”

然后又听到姑爷问,“爹,咱家果盘在哪呢,我带了挺多东西来的。一会子您给各家都分点,我先洗一些给孩子们尝尝。”

李月娥是怎么都没想她老儿子有这么多玩得好的小子们会上门。

这也是她家第一次有孩子的朋友上门。

因为她仨孩子都懂事,以前家里穷从来不会上人家去,更不会招人来家里。

就是偶尔她能听到晨晨给他爷带槽子糕回来,说是同学硬给的。自己不舍的吃,在书包放了一天给爷爷带回来。

其实是人家孩子知道再开学林青晨就要去京都念书了,舍不得小伙伴才一群人都来了,就想在最后的日子多玩玩。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