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十年代生活日志(158)

作者:川不辞盈 阅读记录

“有银行的压力,他们一定不希望你走。等着吧。”

这一等就是两个月,当这批货开始装箱的时候,许厂长找来了,还跟着他儿子。

父子俩一个比一个客气,寒暄过后,他们交换一个眼神。许厂长开始诉苦,说这些年厂里多么多么不容易,说自己家里怎么怎么境况不好。

林青玉是真不急,她直接把准备好的尾款递了过去。

“早就准备好了,还想明天亲自去给您呢。您应该也知道了,兴华那边已经正式往外招商了,咱们这合同……”

“妹子我们今儿来也是为这事。”相比许厂长半天说不到重点,他儿子倒是很直接。

开了头后就很利索地问了,你们要不要顶厂子,他们也想卖厂子。然后又说了他们的优势,基本就是和之前徐榛年说的那些差不多。

当然这厂子不是他家的,要卖还得镇政府同意。不过这个问题不大,中间可操作的太多了。加上厂里本来就很长时间没生产罐头那些了,当是转型办,不脱下集体企业那身皮都行。

那可不行,咱们不用集体的名头。

他们这边私底下谈好了,许厂长那边就去走程序申办了。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这边厂是在乡下,每年这时节都得放麦假。在工人们放假前,食品厂正式集体转私营到了林青玉名下。

地皮、设备、工人都归了她。

门前的空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始盖新厂房,而开年就在装修的四合院也进入了尾声,即将开业。

四合院门前已经挂上招牌了,木头做的牌匾,此刻用红绸挡着后面的黑色金边大字:浮生居。

取自唐朝那首诗里的名句,“偷得浮生半日闲。”

“浮生居”在八十年代的装修费直逼三万块,高出林青玉心理价格一倍,相等于又买了一套房子。

可还别说,钱花了,效果真出来了。

门前的台阶、柱子还有两边的摆设、挂画就没有不精致的。进了门先看到的不是影壁,而是一个用绿植和石块打造出来的观景区。里头有小假山,有小池子,池子里头荷花金鱼什么都有。

风格上和她前世去江南水乡吃过的那种精致园林餐厅很像。

堂食是在后面的庭院,靠着那块地方专门做了抬高,上去得走两步台阶,铺的是降红色的地板。六张桌子用了折叠的木质屏风隔开。

除此之外,还有包厢十二间。

每一间包厢的主题和名字都不一样。在这个已经开始觉得国外的月亮比较圆,西餐厅受追捧的年代,林青玉反其道而行,所有装修围绕古色古香的韵味来。就是做广告都是往弘扬传统文化这方面来。

林青旸当时就嫌这么大地方就做这么点招待人的,白瞎了院子而对妹妹直摇头。

但林青玉却坚持,“哥,咱们要做小而美。你看现在多好,坐哪儿看到的都是景儿。”

她都这么折腾了,怎么还能不好看。就连徐榛年请来的大厨殷师傅带着他孙子最后一次来试菜的时候,看到装修完成也看得微愣。

殷师傅祖上就是大厨,土改后他爹从大地主家中被解放,自己开了饭馆。然而运动开始的时候就被举报,家败了,如今全家就剩下爷孙俩。

“我来这里也不算丢人了,以后给我爹上香的时候能说几句了。”

殷师傅的孙子看着手里厚的像本书的菜单,先是为每道菜都有照片惊叹,然后才注意到那招牌菜的页面竟然还有注解,最后他咋舌不已。

这价格贵得……离谱,真能有人来吃吗?

有没有人的,开业见分晓。

六月十六这一天,朱红的大门开了。

前两次开业,每次都是悄无声息开门就营业了,就连营业执照那些都是临时办的。

可这一次,准备了半年,光是礼炮车门前就停了六辆。还有一万响的鞭炮和亲戚朋友送的花篮。

徐老太太和白佩珍一人抱一个孩子并肩站着。

林青旸和梁满月站在一块,他们现在也是过了明路在处对象。调味料厂那边,林青旸是副厂长。等能成立个人公司了,林青玉就去申请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而林青旸旁边就是林大舅和两个表哥。大舅是前阵子刚来的,他原来也和林建友一样没少在建筑队打零工,因此一来京都就去了厂里建筑队当监工了。在他们后面的都是奔林家来京都打工的老乡们。除了这些人,徐榛年的朋友来得也不少。

等到了上午十点零八分,礼炮和鞭炮齐发。身穿白底素花贡缎旗袍的林青玉和白衬衣黑西裤的徐榛年站在门前,小两口共同揭开牌匾上的红绸。

牌匾上烫金边儿的三个大字“浮生居”熠熠生光。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