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风波恶(14)

作者:傲娇内怂的小笼包 阅读记录

杨帆顺着老皇帝的话客气了两句,殿外伺候的内宦快步而入,躬身道:“陛下,那从北疆回来的张景澈求见。”

杨帆微微一震,勉强克制住回头的冲动,耷拉着眼帘盯着自己鞋尖。

老皇帝说了声“传”,不多会儿,张景澈走了进来,依着礼节伏地叩拜。老皇帝对着他就没有对杨帆那般慈祥,负手身后,摆足了天子威风:“你潜伏北勒一年多,着实辛苦了,此次王师大捷,你功不可没。”

张景澈谦卑地低下头,用额头抵着冰凉的地砖:“草民仰承天子恩德,不敢居功。”

老皇帝点点头,又道:“既然回来了,就别再自称草民——锦衣卫这两年越发不成气候,朕任命你为锦衣卫北镇抚同知,也算人尽其才。”

杨帆微一皱眉,心里隐隐觉得不妥。

锦衣卫是京中十二卫之一,本是天子的仪仗队,这些年兼有刑狱监察之职,俗称“打小报告”。文武百官私底下的动向,大至结党营私,小到宴请宾客,都经由锦衣卫,事无巨细地报到老皇帝案头。久而久之,锦衣卫在朝中的名声也越来越坏。

张景澈一介白衣,老皇帝若真为他考虑,就该将他放回原乡,正正经经地科举入仕。可他将人放在锦衣卫,用意着实耐人寻味。

张景澈浑若未觉,叩首谢恩:“臣谢陛下恩典。”

老皇帝疲惫地嗯了一声,又道:“定边侯班师途中,竟遭刺客袭击,此事实在闻所未闻!他逮了几个不长眼的,你一并押去诏狱,想法问出他们背后指使之人!”

刺客本就是幽云卫抓的,该问的口供已经问的差不多,张景澈正琢磨着寻个什么由头递上去,谁知杨帆已经替他铺好路。

张景澈不着痕迹地瞥了眼,却只瞧见一抹淡青衣袍。

只听老皇帝淡淡道:“你们赶回的正好,太子大了,也到了成婚的年纪,前些日子刚定了吏部尚书家的小姐,赶在三月初大婚……”

老皇帝后面说了什么,杨帆一概没往心里去,他下意识偏过头,只见张景澈面无表情地跪在原地,仿佛那即将大婚的人和自己没半点干系。

这么一溜号,老皇帝的话已经到了尾声:“……你二人皆是国之栋梁,以后要戮力同行,扶助东宫,为国尽忠效命,明白吗?”

这无异于一个“有本启奏,无本跪安”的信号,杨帆心下了然,痛快地叩头谢恩,起身退出殿外。

他见张景澈紧跟着退出来,有心慢上一步,身侧忽然传来匆忙的脚步声,一名内宦躬身上前,先对杨帆行了礼,又转向张景澈:“张公子,皇后娘娘传召,请随咱家去吧。”

杨帆吃了一惊,唯恐皇后是听见什么风言风语,找人过去兴师问罪。他确实看不上姓张的,也未必在意此人死活,只是张景澈潜伏北勒一载有余,送出关键情报不说,自己也落得一身伤,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怎么说都能挨着“忠良”的边。

皇后要处置一二“内宠”,杨帆绝对举双手赞成,可是为难“忠良”……这就不大合适了。

定边侯正打算挺身而出,替新出炉的张同知挡一挡灾,张景澈已经道:“那就劳烦公公带路吧。”

杨帆:“……”

张景澈回过头,见定边侯直勾勾地戳在原地,不由诧异道:“侯爷还有事吩咐吗?”

杨帆神色莫测了片刻,总有种“俏媚眼抛给瞎子看”的错觉。

定边侯满腹憋屈地出了宫,张景澈则随着内患入了昭阳宫,转过珠帘,闻见香风阵阵,新出炉的张同知不敢怠慢,规规矩矩地跪了下去:“臣张景澈,叩见皇后娘娘。”

“皇后娘娘”姓吴,是当今潜邸时的王妃,今年亦是年过四旬,听说话是个极温柔和气的妇人。然而再怎么和气,都是高高在上的一国之母,旁人只能匍匐在地,盯着她雍容华贵的裙角回话。

“这一趟,你辛苦了,”吴皇后温和道,“看着这么文弱的人,千里迢迢赶赴北疆不算,还要和那些蛮人周旋厮混,想必吃了不少苦头吧?”

张景澈久闻吴皇后大名,但是当面觐见还是第一次,他拿不准这位皇后娘娘的用意,字斟句酌道:“娘娘言重,为国效忠本是应当应分,微臣并不觉得辛苦。”

吴皇后笑了笑:“怎么会不辛苦?以你的才学,若是正经走科举的路子,如今多半已经入翰林院了……唉,若非当年一着踏错,你也不必九死一生,替自己和家人挣出一条前程。”

张景澈微微一震,额角绷起战栗的青筋,他强忍胸口烦闷,用最谦恭的语气答道:“微臣少不更事,触犯国法,本该领受刑罚……蒙陛下开恩、殿下不弃,许臣戴罪立功,臣定当竭忠尽智,以报天恩。”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