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心湖泛起涟漪(18)
目光相遇,濯涟眼中水光荡漾,清直眼中泛起层层涟漪。
回京之日,三人打扮的略显狼狈。在半路上遇到搜救的兵士,顺理成章的被“救”了回去。
朝堂上早已是吵成了一锅粥,太子的人不依不饶,谭王的人有口难辩。
皇帝被吵的头痛,贵族之间不再维系表面上的和乐融融而是撕破了脸。纨绔子弟被吓得收敛了许多,青楼楚馆冷清了不少。
正在这时,南边加急传来消息——凌汛突起,不少住户和农田被淹,事态危急。
作者有话要说: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重整旗鼓:比喻失败之后,整顿力量,准备再干。
穷追猛打:对于溃败的敌人不断追击。
众口铄金:铄:熔化。 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咄咄逼人: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南辕北辙:行动和目的相反。
缠绵悱恻:心中痛苦难以排解;感情婉转凄凉。
☆、第十三章
灾情严重,派人前去治理之事刻不容缓。
但朝堂上仍是吵得不可开交,甚至比前些日子更加激烈了。
究其原因,无非是这次被淹的地方的地方官大多是太子那边的人。
党争之事向来是没有拿到明面上,却又显而易见的。
只是彼此都拿捏着分寸,因为当今皇帝毕竟还未衰老,若把这事拿到明面上来说,当着皇帝的面谋求皇位,怕不是嫌死的太慢了些。
当然,此事皇帝是有数的。但这也算是一种朝堂的制衡,只要是在可控范围内,皇帝也是乐见其成的。
只是这次,他们就有些不知分寸了些。
先是狼群围杀,又是凌汛洪灾。
谭王的人百口莫辩。虽然前者是人为的,但是与他们无关;而后者更是单纯的天灾,他们不曾在其中推波助澜。但这种情形下,年终考核时太子那边的官员必然会因为凌汛受到牵累,于他们是有实际的利益的。这样一来,太子那边便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是他们弄出来的事情。
这治水的人选便成了一大难题。
工部可是谭王的地盘,若是让谭王的人去了,谁能确定他们会不会在暗中下什么绊子?
或者说太子这边的人会不会为了把那边也拖下水,而自己动什么手脚?
毕竟南方远在天边,党争中的两方,又有谁会真心关心那边人的死活呢。
在他们看来,天下百姓这么多。
凌汛愈演愈烈,朝堂上吵的也越来越激烈。然而,朝堂这边还可以慢慢吵,凌汛那边却是等不得了。
这天,又将是无果而终的时候,清直站了出来。
“微臣才疏学浅,武学上远远比不得先父,全是圣上慈悲,才让微臣能立于这朝堂之上,微臣心中始终惭愧不已。然,微臣曾经对水利方面颇有兴趣,读了很多世上名人治水的书,自认为还有些见地。如今,南方凌汛一日日严重,百姓流离失所,不知多少人家破人亡。良田被毁,今年秋收之时,怕是又会迎来饥荒。治水之事,实在是等不得。微臣恳请圣上恩准微臣前往治水,以昭陛下圣明。”
各位朝臣面面相觑。
这时,有世家子弟站了出来:“臣附议。”
耿直的纯臣便也敢站出来。
“臣附议。”
“臣附议。”
……
这些人无非是一个想法:即使这位真的不懂治水,但毕竟派过个人去主持,便比这样日日争吵却没有结果的强。实在不行便多派些会治水的人随他一同去就是了。
皇帝最终允了。
回到府邸,濯涟听说了此事,便想跟着一同去。
清直起初不愿意,但濯涟十分坚定,清直便也同意了。
东西早已备好,他们马上就准备启程。
这时,下人来报,说文远公子来见。
请进来后,清直道:“我赶着启程,文远公子有什么话还请快些说。”
文远严肃道:“你当真会治水?”
清直道:“是。”同样严肃。
文远从贴身之处取出一个小袋子递给清直。
“你拿着此物,按其中写的法子和我的人联系,我的人自会帮助你。”
清直接过。
“多谢。”
“一路保重。”
“必不负重托。”
说罢,清直与濯涟一人一匹马,并之后骑马的御派护卫一同纵马向南方而去。
到了南方,清直先与自己的人联系上,再让他们按袋中的法子去与文远的人联系。
清直结合之前的消息,再加上自己实地的勘察,决定不再采用之前堵的老法子,而是要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