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此刻,众人手里拿着纸笔,都没有反驳的意思,甚至有人觉得本来就该如此。
在人情社会,少数服从多数已是根深蒂固的规矩,如今将之转移到朝堂上来,接受度也是出乎预料的高。即便最终结果跟自己的投票不同,也没人会反对。
等每个人都放下笔,将手中纸条叠好,秘书监的官员们便又上前,用一个托盘将之收起,拿回贺卿面前。
“就请顾相唱票吧。”贺卿看了顾铮一眼,似笑非笑道,“御史中丞计票。”
“臣领旨。”顾铮沉声应了,上前几步,站在了御案旁。
御史中丞也连忙出列,在秘书官腾出来的桌案前坐下,执起笔开始记录。
因为只有赞同和反对两个选项,一目了然,统计起来自然也很快。在场众人都是天之骄子,别的不说,能从科场之中杀出来,记忆力必然都是一等一的。不等计票结果出现,就已经在心里统计了大半。
而随着托盘内的纸条减少,顾铮的脸色也越来越沉,最后黑得几乎能滴下水来。
明明商议的时候,反对的官员几乎能跟支持的打个平手,双方争得不分伯仲。然而等到投票阶段,却几乎是一面倒的赞成,在场的部阁重臣一共十几人,竟有超过十票赞同!
就连其他人也不免有些诧异,因为平常投票,即使是不记名,也少有差距这么大的时候。
再看向站在顾铮身后的那些人,眼神就有些意味深长了。毫无疑问,他们之中大部分人都投了赞成票。或许是以为只有自己一个人改投,不会起眼,又是不记名,所以便改了,谁知人人都这么想,最后反倒将他们都显出来了。
这是背叛!而且还是当着所有人的面,毫无余地的那种。
顾铮毕竟是顾铮,没有当众表露出过于明显的情绪。等计票结束,他脸上就恢复了一贯的沉稳威严、波澜不惊。
但越是如此,众人心下越是不免惴惴。但也不知道是不是那占了大多数的票数晃花了他们的眼睛,其中一些人,心里难免又会冒出一个念头来:顾铮或许已经控制不住手下的人了。如果人人都有异心,个个都不再听从于他,那他还能保持旧日的威严吗?
有些念头就像毒,一旦生出来,就会在脑海之中扎根,再也无法抹消。
本来到了如今这个位置,说是聚拢在顾铮的麾下,但他对他们的提携,其实已经有限了。相反,因为有个顾铮压在他们头顶,有个“顾党”的标签贴在身上,要在朝堂上更进一步,机会十分渺茫。
正所谓"一不做二不休",既然第一步都已经走出去了,也被顾铮发现了,眼看没有挽回的余地,索性就背叛到底又如何?如果自己能够被选入政事堂中,摆脱顾铮本就是应有之义。
顾铮逼迫贺卿还政,本就有讨好小皇帝的嫌疑,可仔细想来,相较于已经还政的长辈,朝堂上几可一手遮天的权臣,对立足未稳的小皇帝来说,恐怕是个更大的威胁吧?
与他划清界限,或许更能让陛下放心任用。
贺卿将这些明里暗里的算计都看在眼里,拿起计票结果道,“既然结果已经出来了,那就按照这个执行吧。”
顿了顿,她又道,“我拟将政事堂员额扩展到九人,九为极数,但望能尔等能辅佐陛下,使我大楚日益强盛。也就是说,需要再往里增补四人。具体要增补哪些,政事堂主持廷推,拟个名单送上来,由陛下选择。”
顾党这边,刚刚才作出决定的人心下不由一慌。
怎么就忘了,选谁进入政事堂,从来都不是上位者的一言堂,而是由管理百官的政事堂主持廷推,敲定人选,排出名单,呈递上去。而上面的人,只会在名单之中选人。一般来说,顺序也会按照拟定的名单来。
就算廷推顾铮不能左右,名单总是他拟的,只要把名字放在最后,安个“资历不足”的名头,什么问题都不会有。
散会之后,众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议论今日的结果,也不免有些唏嘘。
本来顾铮用“归政”这件事卡住了贺卿,是要逼她进退不得之意。可一旦贺卿不揽权,主动提出要还政,顾铮就立刻变得被动了。她再用往政事堂加人这件事将顾党分而化之,立刻就让顾铮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处境之中。
而这一切的关键,都在于她一开始给皇帝放了长假,对外做出自己并不想归政的假象。
如今回想起来,才叫人觉得心惊。
贺卿的政治智慧本来就叫人膺服,而今顾铮要夺她手中的权柄,这一场绝地反击,便也叫他狠狠尝试了一遍无法掌控一切的滋味。
在很多人看来,或许这就是贺卿和顾铮之间最后的博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