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休,但成为女帝(207)
这一年来,他不是没有听说过北府军在江北连战连捷的喜报,可他一直以为,那是因为北府旧部后人骁勇善战,是因为灌钢所制的兵器锋利无比。
直到此刻,在看到这些将士焕然一新的面貌后,他才忍不住怀疑,难道北府军在江北的战绩,靠的竟然真的是郗归从前屡屡强调的那些东西?
宋和不能理解,但却深深地明白,以北府军如今的忠心,他是不可能在其中做出什么成绩的。
北府军已经不需要他了,而对他本人而言,仕途也远比战场有吸引力得多。
寺庙中的生活是那样的清苦,宋和之所以能于日复一日的繁重琐事之外,坚持挑灯夜战,苦读经书,靠的便是对功名利禄的深切渴盼。
他从来都只想做一个高官,而并非将军。
既然徐州与北府军都已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宋和思量一番后,便将目光移向了三吴。
那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其中结出的累累稻米,养活了江左上上下下不计其数的生民百姓。
几十年来,尽管京口的战略地位固然重要有目共睹,可徐州却还是不得不倚仗三吴的粮米。
但凭这一点,便足以令人窥见这片土地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孙志的叛乱摧毁了那片土地原本的秩序,如今的三吴,是一片肥美但荒凉的沃土,一块值得精心雕琢的璞玉,一个广阔无比的天地,带着一种野蛮而原始的勃勃生机,蕴含着无限的潜能,正是大有可为的时候。
那温述在建康居官多年,都只能做个寂寂无名的侍郎,可一到了吴郡,便凭着分田入籍的功劳,在当地获取了极高的名望。
台城对此很是不满,可宋和心里却很清楚,分田入籍是一件足以令人青史留名的大功劳,温述有了这样的首倡之功,便再也不必担心往后的前途和家族的未来。
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时至今日,宋和对于郗归的期望,早已不仅仅是凭借着她与谢瑾的旧情而跻身朝堂那么简单。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作为郗归最早的部下之一,见证她日渐崛起、最终推翻司马氏皇权的全部过程。
他要在功成受赏的那一日,扬眉吐气地站在百官前列,让那群傲慢无礼的世家,只能看得到自己的背影。
他再也不要回到年少时那种受人欺辱、翻身无望的境地,再也不要经历如郗岑死后那般、重新重重跌回底层的那种痛苦。
为此,他必须做出一份只属于自己的、无可替代的功劳。
第124章 庆阳
宋和想:“既然温述和顾信已经在吴郡先行开始了分田入籍的工作, 而会稽又有郗途亲自坐镇,那么,我便避其锋芒,去吴兴做出一番成绩。”
他下定决心, 要比温述等人做得更好, 要在吴兴立下板上钉钉的功劳。
他要借此名震江左, 青史留名,要让所有人都不能因为他出身卑微, 便一把抹去他的功绩。
宋和打小便知道,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公平, 为此,他必须足够努力,才能够摸到那些世家子弟轻而易举便能获得的东西。
但与此同时, 他也坚定地相信, 自己并非无法超越那些仅仅凭借着出身便高高凌驾于他之上的人。
他坚信, 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够一步步缩减与世家子弟之间的差距。
因此, 他必须去吴兴, 必须抓住这次机会。
于是, 当郗归听完关于市马之事的种种禀报,询问宋和接下来有何打算时,他只短暂地沉默了一小会儿,便斩钉截铁地说出了想去吴兴的请求。
对于宋和的这一决定,郗归有些意外, 但并不感到太过诧异。
关于宋和的野心与抱负, 她向来心知肚明。
只是没有想到,他竟这样敏锐, 在离开建康和京口一年之后,仍旧能够慧眼如注地看出三吴的机会,并且愿意放弃徐州的安稳前途,去三吴搏上一搏。
此时的三吴正是用人之际,吴郡的事务已然小有规模,郗归原本的打算是,将温述从吴郡调至吴兴,继续在当地开展入籍分田的工作。
不过,宋和既然有这样的意愿,也并非没有相应的能力,那倒不如索性派他去吴兴,也好让温述能与顾信继续待在吴郡,好好巩固先前的成果。
就这样,宋和才刚回京口,连行囊都未打开,便又领命去了吴兴。
郗途向来自认为坦坦荡荡、光明磊落,是以对于宋和这般富于心机的人很是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