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满朝文武都是我死忠(57)

作者:一七令 阅读记录


赵谦也在纠结,他身为户部尚书,拨款赈灾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如今奏章都呈上去数日了依旧杳无音信,比起朝廷稳固,皇上似乎并不在意多死几个流民,铁了心要拖到半个月后江南的粮食进京。

如今朝中上下都披着一张虚僞的皮,也没人敢去戳破,更没人敢冒大不韪去逼他们真正放粮。一旦这样做便是与整个朝廷为敌,谁能有这样的魄力?反正赵谦没有,他能做的只有上书谏言,除此以外也没什麽办法,毕竟他也做不到去跟皇上太子说理去。

丁蒙还在念着昨日又埋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生了病。

裴元珩突然起身。

他本来想再等等,等到裴元玺跟狗皇帝束手无策的时候再出头,可如今听到这些人一个个丢了性命,裴元珩才意识,这并非是系统口中的故事,更不是剧情中三两段的文字,这是旱灾,能够夺去数万人性命的旱灾。

他没办法再拿旱灾做筹码,与命运对赌。

一群人望向他。

裴元珩冷静道:“随我进宫请旨,本王倒要看看,谁有脸拦着不让户部放粮?”

祈雨(二更)

赵尚书如今六十有二, 六十多年里他早已习惯于权衡利弊,从未有过哪一日像今日一般,凭着一腔热血便跟着晋王入宫请愿。

他还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做得太过了。扪心自问, 圣上待他并不差,多年来让他稳坐户部尚书之位,对他也有提拔之恩。但天灾人命前, 君臣之情还得先放在一边。赵谦不确定自己出面能否说动圣上, 毕竟他的顾虑还是太多了,圣上若真的不愿, 他不会相逼。但是他莫名地相信,晋王一定可以。

真正站在大明宫前时, 赵谦的略有些迟疑不安的心思一下子稳了。他总要为了自己的良心支持晋王一次,哪怕会得罪圣上与储君。

赵谦都与裴元珩统一战线,更不必说丁蒙了, 唯一一个被强行拉过来的只有田丰。田丰倒不是对裴元珩有意见,只是他为人谨慎,不会做什麽出头的事情。但是他的意见不重要,丁蒙跟赵尚书从来都没有听过。

户部能说得上话的都在大明宫外头等待召见。皇上与太子听闻也知道他们是为何而来。上次裴元珩与御史台辩论实在厉害,为防止自己被裴元珩问得哑口无言,皇上在召见之前顺带将三位尚书跟其他几位丞相叫了过来,连御史大夫跟御史中丞也没放过,就连八竿子打不着的齐王跟几位皇叔也被召入宫。

人齐之后,衆人都被传入殿内。

周伯羡看着义无反顾的晋王叹了一口气, 小声呢喃:“经此一事, 晋王在朝中的日子只怕更难了。”

齐王很是不解地转过头:“这是为何?”

周伯羡顿了片刻, 随即摇头:“没事。”

也没必要跟齐王解释,他听不懂的。

衆人行完礼后, 皇上警告地看了裴元珩一眼,随即转向好说话的赵谦:“赵尚书骤然入宫,究竟所为何事?”

赵谦苦笑,圣上不过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若真一点不知,也不会将其他人请进宫与他们对峙了。事到如今,赵谦不得不出这个头:“圣上,微臣携户部三位官员入殿是想请圣上开恩,即刻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周围官员宗室不约而同地投来审视的目光。

粮食放光了,京城百姓吃什麽?朝廷上下吃什麽?好人谁不会做,若是条件允许,谁都想做出头鸟当这个好人,问题是,这样做的后果谁能承担?朝廷没了粮食,一旦有动乱士兵的粮饷谁来发?皇室、官员的俸禄谁来管?

御史中丞韩青率先发难:“敢问赵尚书,如今朝廷究竟还有多少存粮?”

这等关键时候,丁蒙自然不会让老尚书独自面对,答道:“大楚境内主要粮仓储粮总计一千一百五十六万石左右,其中光含嘉仓就有五百一十万石,这些粮食加起来可以保证百万军队一年口粮。”

“可开仓放粮,这百万军师的口粮瞬间所剩无几。一旦开了这个口,后患无穷。灾民源源不断,他们知道京城有粮势必都会涌入京城,届时朝廷又该拿什麽赈灾?含嘉仓的粮食是军粮,是朝廷的退路,这条退路若是没了日后朝廷出了事又由谁来担责?”

御史大夫问得毫不留情,“是让年逾六十的赵尚书来担责,还是出身寒门的丁侍郎来担责?”

没有谁能担得起这份责任。

赵谦与丁蒙都面露不忿,就连田丰都觉得御史太可恶极了,讨论就讨论,为何攻击人家的年龄跟出身?未免太下作。

御史大夫冷笑一声,户部上下也不过如此,只会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罢了,半点没有考虑实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