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大汉搞革命(421)

作者:御风流 阅读记录


但一开始追究这个延宕政令的责任,那就成了一大笔烂账,每个经手环节都出了不止一个问题。真要追究下去,那就是要逼着把郡府清空,今后找不出做事的人了。

李昌在打听到政令延宕的原因后,想去汉中军中谋个一官半职的心思瞬间就熄了一大半。

才刚来就把世家大族往死里得罪,哪怕是入了蜀也立不稳啊。

但汉中军后续的一系列操作,才让李昌见识到了外边的天空有多大。

汉中军这麽做,完全是因为他们有充足的底气。

郡府小吏阳奉阴违,延宕政令的上传下达是吧。那就从军中派出一个三五人的小队伍,直接驻扎到乡中宣传。

而且选择的拉拢对象也相当刁钻,选的尽是如李昌这般,家中有一些财産能够读得起书,渴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却苦无门路,又不愿给世家大族当狗的寒门士子。

这些寒门士子对世家大族的心态向来是既畏惧羡慕,又憎恨鄙夷。现在有了汉中军在后头撑腰,情绪和观感无可避免地会滑向后者。

而且有了将来能够真正入县府、郡府、乃至于州府为官,县乡间寒门士子以惊人地速度被汉中军派出的临时小队伍给拢到了手中,工作效率更是高得令人不敢置信。

尤其是在有了信鸽与青竹纸的帮助下,哪怕远在北部都尉,郡府发出的命令也能在三天之内到达,是以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反把县府和乡寺给架空了。

可以说现在影响他们这些个临时工作队伍效率提升的因素,已经变成了信鸽与青竹纸不足。

不过据说从汉中来的匠人和训鸽师就要到了,到时候直接招揽流民开设工坊,数量很快就能提升上去。

李昌原本是被族兄拉着去一起看看汉中军的成色,好决定是不是要抱上这条大腿。结果在去了之后,竟然有些工作得乐而忘疲。

实在是一切东西都太新了,新得令他情不自禁地想要探索更多,知道更多。那些个据说是育才营、博学营出来的少年人,个个都是勃勃朝气,崭新面貌。不仅与他,与那些世家大族子弟相比也是新得不似凡俗。

所以在得知郡府,实则是汉中军要拔擢贤士,充为属吏之后,他立刻就下定决心要参加。

毕竟他可是听那个来自汉中军的少年说了,军中还有更多稀奇的事务,比如说百花剧社,比如说现在已经改名叫仁心营的医疗预备营,而那里面可多是由女子组成的!

即便见不到那些,那也可以去见识一下什麽叫诉苦整军活动。

按时下地域的排外风气,不同籍贯的人想要彼此认同都不容易,但他已经见到不止一个武都人,广汉郡人现在自豪地称自己为汉中军了,相信在巴郡和蜀郡,这样的人也不会少。

而且他冥冥之中感觉,如今乡中那些不断增多,由军中派出的工作组成员,肯定在筹划什麽大事。

如果不能加入进去看看,说不定会吃很多亏的。

李昌捏紧了手中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的青竹纸。

这上面是用胶泥烧铸成的活範,然后排版印刷而成的《千字文》。

只要能把上面的字全部认全并稍加理解,现今汉中军的下达的各种军令文书就能全部看懂。

如果还能熟练地掌握算盘的用法记新式账,再加上一条李昌一直都没能搞懂的政治素养过硬,就能够被选进工作组,派驻到乡中,成为实际上的乡吏。

他家中并不算富裕,少时开蒙只能去郡府进行补贴的乡学学习,可那个地方得遇良师的概率只能说是约等于零,所以七八年书读下来,对先贤经典仍然只能说是一知半解,更甭说什麽涉猎广泛,不出门而知天下事。

尽管乡中有些小吏的水平远不如他,但架不住人家背后靠山硬啊。

若是想要凭自己的本事取得个一官半职,那还真的就只有现在是最好的机会。

是以尽管已经将这篇千字文背到烂熟于心,他还是不肯放过任何一点机会。

忽然,有人从背后扯了扯他的衣袖,声音怯生生的:“李户吏,您能告诉我这个字到底是怎麽写的吗?”

李昌在协助汉中军工作组办事的时候,负责的是本乡人口统计核查,因此乡中之人会尊称他一句李户吏。

他扭头,发现还真是个熟人。

这个年纪看上去还不到二十的小子名叫赵层,最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吾乃秦国王族之后。

秦国的确是嬴姓赵氏,但李昌认为这个嬴姓赵氏和赵层这小子的赵,完全不是一个意思。多半是和自己一样,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吹嘘是秦太守李冰之后一样。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