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繁體

我在汉朝养老(64)

谢广不假思索道:“我都行。”

“走吧。”谢琅把鹿往他那边移一下。

到村里自是引得全村人围观,七嘴八舌的问谢琅在哪儿打的。

谢琅就说刚开始什么都没打到,准备回来的时候撞到鹿群,追了半天才打中两只。

村里人见他和谢广热的汗如雨下,头发湿透了,没有怀疑他的话,还帮他们把鹿送回家。

谢琅把两只奄奄一息的鹿宰了,鹿鞭收起来,谢建业和谢广的那份也拿走,才对众人说,“我这就上火烤,老人小孩每人一块。”

“这么说我们没得吃?”

谢琅扭头看去,见其二十出头,“家里有孩子没?有老人没?”

对方噎住,周围人笑出声来。

谢琅来的时候从山脚下砍了一根竹子,便让闲着没事干的人帮他削竹子串肉。

肉烤好,谢琅先给他家小七一块,接着给泥瓦匠人,然后才分给村里的老人和小孩。

老人和孩子散去,两头鹿就只剩一点骨头肉。

谢建业很心疼,“你怎么就全烤了啊。”

“灶房里还有两个鹿腿。”谢琅提醒他。

谢建业:“其中一个是给人家王公子留的。”

“你家还有三个,心疼把你的给我呗。”谢琅递给里正一块骨头肉。

里正笑道:“这话在理,我爱听。”

谢建业瞪他一眼,就转向谢琅,“你还不如跟以前一样小气呢。”

“那可没人帮我建房,我也没空上山打鹿,你也别想分到三个鹿腿。”谢琅再次提醒他。

谢建业这次当真说不出话了。

里正忍不住笑道,“三郎以前不搭理你,你说三郎这孩子脾气大。现在搭理你,滋味如何?”

“没你手里的鹿肉味道好。”谢建业没好气道。

谢琅站起来,擦擦手,“你们别叨叨了。”随后问泥瓦匠人,“晌午不做竹笋汤,喝清水行吗?”

“都行。”领头的泥瓦匠开口,“对了,三郎小兄弟,我们村的春娥,就是小七他姑姑的婆婆,听我们讲豆子可以做豆腐,也要做豆腐。

“春娥担心抢你们生意,不愿意做,就和她婆婆吵了起来。我今天来的时候春娥的丈夫叫我问问你,会不会抢你们的生意。”

来帮忙建房的村民连忙找谢琅。

谢建业忍不住问:“春娥做出来没?”

“做也抢不了。”谢琅见他们这么着急又想叹气,好在这次忍住了,“别说春娥,咱们村的人都做,该是谁的还是谁的。”

这话里正不懂,“说详细点,让大家都听听。”

“做豆腐那么苦,没有伯文哥的力气,又不像我大哥和二哥打过铁,不出三天就得累得腰酸腿疼。”谢琅道,“赶上阴天下雨卖不出去,再愁出病来,赚的钱不够买药,谁还做。

“我娘以前说,想赚钱就不能怕苦怕累,还得一直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豆腐做的比别家好也没人买。人嫌你不守信。”

谢仲武的妻子做出豆腐也没藏私,村里人谁去她家学她教谁。最后只多了三头驴,就是因为大部分村民怕坚持不下去,赚不够本钱。

谢琅的一番话说到所有人心坎里。

谢建业也不担心谢春娥抢生意,因为她快生了,她丈夫一个人挑着豆腐去城里卖,一天最多卖四板,跟谢大郎的一板车没法比。

赶明儿谢春娥生了,她公婆再累得直不起腰,她丈夫别想再去城里,只能做一点在村里卖。

这点泥瓦匠人也懂,“他家如果也买头驴呢?”

“春娥的公婆身体不行,等春娥的男人去服役,她有驴也没法去城里卖。”谢琅道。

每年五六月份,二十岁以上,五十五岁以下的男子都要去给官家做一个月工。

众人听到这话就问谢建业,“你多大了?”

“我也得去。”谢建业最近满心满眼全是豆腐,也把这点给忘了,“我明儿就教大郎他娘赶驴驾车,让她们婆媳几人去城里卖豆腐,我家那闺女在家里做豆腐。”

近来发生太多事,里正也把服役的事忘了。谢建业说完,他就开口说:“明天跟我去南边把村学建起来,我就找夫子来给孩子们上课。”

“什么样的夫子?”谢建业的妻子姚桂芝忍不住问。

里正:“比我懂得多就行。”

“我娘家有一个,明儿回娘家问问?”姚桂芝说着就看谢建业。

谢建业:“你娘家离这边十多里路,人家不一定来。”

“一天一个时辰,没钱的都想来。”谢琅突然开口。

里正浑浊的双眼露出精光,“对!教半天没人不乐意。大郎他娘,明儿去问问。束让他提,我觉得差不多就让他来给咱们村的孩子上课。”

元月月半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