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还有莲花私塾和莲花书院的事情传到了这边,山西是一个挨着边境的地方,并没有多少文化氛围,甚至在前朝时期,山西都没有出过一个状元,连进士也远远低于其他省份。
这并不是因为山西没人才,而在当时的山西蔓延着一股“重商轻文”的风气,年轻人们削尖了脑袋往商号钻,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
同时,重商轻文的社会风气又进一步使人们冲破传统观念去开辟广阔的市场,从而使山西经商之人越来越多,规模越作越大。
如今的山西,武风彪悍,商业氛围浓郁。
据说现在的一个商号普通员工,身股就是三厘,平均每年能分到一千一百两银子,而当时一个知县包括养廉银在内的全部收入不过如此。
以至于山西还流传有“家有万两银,不如茶庄上有个人”、“当官入了阁,不如茶票庄上当了客”、“有儿开商店,强过做知县”等俗语。
说白了,不论是当官还是做买卖,山西人看重的是实惠,为的是养家糊口。
在这地方要是有个什么事儿,还是银子好使!
谁让这里是晋商的大本营呢。
不过今天他们乔装打扮,带着人出了城,去了陈家村。
陈家村是一个有着上千户人家的上等村落。
村子是在一条叫西河沟的上游地区,下游全是田地,上游比较荒凉,就作为盖房子用的地方,建了村子之后,下游的田地上游的村落,还挺不错。
只是上游的村落周边,多是一些荒芜的土地,也没什么价值,更没人买,就成了村子里开荒的地方。
如今是冬天,万物萧条,风雪覆盖了大片的地面,只有一条土路被清理了出来,弯弯延延的通到村子里。
王珺早就派人送了漕帮老夫人的信给陈家村。
昨日也派人来打过招呼,这条路也是清理过。
不过他们是私下来的这边,没惊动什么人。
整个陈家村,其实就是一个标准的民间村落,唯一不同的是,他们这里可能会更繁华一些,因为靠着太原城嘛。
村子只有两个出入口,村子南门跟村子西门,是个“L”型的道路方式。
小路拐弯就是开荒地,大路的那个是横穿村子,全村人都姓陈,没有外姓人。
领路的人就是陈家村村长的大儿子:“我们这儿就是个一姓村,祠堂就在村子里,嘿嘿嘿……,大人们能来,我们陈氏,蓬荜生辉。”
太子殿下没暴露身份,他跟他的伴读们,是以温润学生的身份来的,加上一群少年人都差不多,也没人多注意。
再说了,谁能相信,太子殿下微服私访,白龙鱼服,来这么一个村子里?
太子殿下来的时候,地动山摇,那排场,哪怕是晚上了,也有不少人看到,且印象深刻。
这可是本朝第一个来到山西的皇家血脉,且是东宫太子!
山西人与有荣焉,没看那些富商巨贾,都激动地恨不得每天都去皇庙那里,贴在大门上听动静。
而钦差大臣这一行人,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关注,可他们什么动静都没有。
那些大官们每天眼巴巴的盼着,望着,看着皇庙的大门,想求见钦差大臣,钦差大臣一个都没见。
现在却来了他们村儿,陈勇高兴地就差手舞足蹈了。
“好,好,你们陈氏这么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是值得的。”温润很看好陈氏一族,他们有那个为国为民的心,是他最喜欢的东西。
“大人抬爱了。”陈勇还挺客气,他好歹也是读过一些念的书,后来虽然没有考秀才,可是也算是个文化人。
进了陈家村,先去的不是村长家,而是族长家。
陈家村的族长家,就在村子里的正中间的位置。
是一个很大的宅院,足够接待下他们这些人了。
“族长比村长的家还要好啊?”温润看了看这大宅院,是挺大的,标准的晋中大院。
虽然是砖瓦房,围墙却是用土跟干草夯实的高大围墙,外面看不到里头,里头看不到外面,可是在四角有瞭望台,其实有点像是唐宋时期的碉堡。
但是想到这里是挨着边疆之地,也就能理解了。
“族长一直是嫡长子继承,是正儿八经的嫡支嫡脉,他们家孩子不多,但是亲戚不少,呵呵……我们族里的孤儿,都是在他们家。”陈勇告诉他们:“一共十二个孩子,族长负责给他们成家立业,娶媳妇儿出聘礼,嫁出门子给嫁妆,以后还要给他们撑腰。”
“这可真不容易。”温润觉得,陈家真不错。
他们到了之后,族长和村长都在门口迎接呢。
族长是一个老人家,头发胡子都白了,温润感觉应该很大年纪了,看着跟昨天那五位老爷子似的,果然,一介绍,这位七十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