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78)
他听明远连比带划地解释了一通,说是卧室里空气不流通,那煤球燃烧不充分,会出一种无色无味的有害气体,能在睡梦中致人死命的。薛绍彭也惊得变了脸色,马上起身,要回家将这件事告诉祖母。
但想想这事不算着急,于是薛绍彭又坐下来,问明远:“远之,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
明远的脸色比平常时候发白,他见薛绍彭问,便叹了一口气,说:“前日里与太原府来的石炭商人闲话的时候,曾经谈及此事。他们说起太原府出过这样的无头案子,冬日在密闭的卧室里,人无灾无病地便去了。官府怎么查也没查出头绪来。”
“但后来又有两三起这样的案子,共同点都是卧室里烧着石炭,人们才醒悟过来的。”
明远想了想又说:“道祖兄试着回想,若是家里的炭盆哪天烧了湿炭,是不是也会感到头昏眼花,恶心欲呕?”
薛绍彭抬起头想了想:“……好像还真是这样。”
明远便道:“那便是燃烧不充分,无论是木炭还是石炭,都会释放出毒素,被人吸入,便有伤身体了。”
薛绍彭顿时全信了,拱手作揖道:“多亏远之提醒,愚兄这就回去告诉家祖母去。”
他又赞叹道:“‘燃烧不充分’云云,都远之是师从横渠先生门下时学来的吧!愚兄真是羡慕你,横渠弟子懂得可真多啊!”
明远:!
至此他终于发现了试验方为他安排这个身份的深意:
一个“永远在别处”的爹,可以充当名义上的资金来源,源源而来从不停止;
一个“当世大儒”身份的先生,可以充当知识来源,什么都能说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
实在是高啊!
他送走了薛绍彭,没忘了再三叮嘱对方,一定要注意用炭安全,甚至还推荐了一下自家“地炉”的形态——明家的地炉,砌在卧室里,但是烧火的地方却在屋外,有烟道能把“有害气体”都排出屋外。
等到回到自己屋内,明远想了想,取出笔墨纸张,在纸上刷刷刷地写了起来——
*
随着天气转冷,长安城里的炭行门前,人头攒动。
新出的蜂窝煤价格便宜,烧得又好。既可以搭配专门的煤炉,也可以就这么买一块两块地回家去,扔灶台下面一样能烧。所以这种货品很紧俏。
谁知今日炭行跟前却多了少年人散发“小广告”。
发放“小广告”的少年们声音清亮,念起了童谣。
“烧炭务必要通风,卧室烧炭要不得。”
“可别贪图炭炉暖,点上一夜很危险。”
人们支起耳朵:真的吗?
“轻则头晕眼花,重则人事不省。送医花钱一大把,郎中未必能治好。”
这是最要紧的,若是取暖把自己给取伤了,还要花钱就医,那多亏?
顿时有人转身离开队伍,摇着手说:“既然如此,这炭我不买了。”
谁知身后的童谣又高声地唱了起来。
“蜂窝煤,火力足,最适宜,烹佳肴。”
“勤通风,排烟气,保平安,没问题。”
“用炭安全记在心,欢乐祥和过个冬!”
后面的这几句就又把人给拉了回来——毕竟很多普通人家用起燃料来,烧火做饭才是最大头。冬夜里要取暖,完全可以烧水冲个汤婆子,一夜就安安稳稳地过去了。
炭行附近,还有些穷汉带着孩童偷偷捡拾小块的石炭,扫扫炭粉什么的,听见这童谣,也都暗自记在心里——这毕竟是性命交关的大事。
谁知还不止是少年们唱的顺口溜。
在炭行门口,竟有一个牙人站在那里,手持一张纸,高声诵念“安全须知”。
每一名前来买炭的百姓进店后,这牙人就会字正腔圆地将使用蜂窝煤的一应安全要求都诵念一遍,末了还会向主顾确认一遍,对方听懂了,记住了,回答若干问题之后,再将主顾送出门外。
这名牙侩是程朗推荐给明远的,也是官牙,但却是个“不成器”的官牙,因为做人太一板一眼了,不懂得灵活变通,即使有个官牙的身份在,也撮合不了几桩买卖。
然而这种较真的个性,对于明远来说却再合适不过了。
因此明远接受了程朗的推荐,礼聘这名牙人来炭行,作为“安全宣传员”,职责是确保每个来长安炭行里买蜂窝煤的主顾,都听过一遍“安全须知”。
这是明远为可能的安全隐患和买卖纠纷安排下的“先手”。
官牙字正腔圆,在炭行里一遍一遍地念着“安全须知”,不可能有人会不重视。万一日后引起纠纷,炭行这边可以说是已经尽到了义务。
他这样做也是防着潜在的竞争对手借口“安全事故”找他的麻烦。有官牙出面解说,官府那边必然更倾向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