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心理辅导。
她已经不怀疑八叔是在书院混日子了,不说在书院的月考成绩,单就上个月用掉的那一沓纸就足以说明八叔平时读书不是不用功,临近考试了反而懒散的不像样子,恐怕还是心理上出了问题,对考试有心理阴影了。
沈夏先把上个月该给八叔的分成推过去,又把家里做生意的账本推过去。
“八叔放心考,就算考不中也没什么,考不中就回家来做生意,正好家里还缺人手,尤缺会算账的人,当然,八叔要是想继续读书,家里也能供得起。”
想读就继续读,不想读也有退路。
沈夏也算是投桃报李,毕竟如果不是八叔,她也进不去书院,攒不到创业初期的资金,更不可能在卤肉生意中独占三成的分红。
虽然方子是她拿出来的,虽然做生意的主意是她出的,虽然创业资金她占了一半,但在这个父母在无私产的年代里,要不是八叔帮着说话,她还真拿不到三成。
卤肉生意她占三成,公中占七成。
别看大房二房和四房都忙得风风火火,连跟里正娘子学绣活的大姐这段时间都没少帮忙,但一个铜板都摸不着,只是吃的比以前更好了。
沈夏这段时间在书院已经了解过本朝科举考试的难度了,偌大的书院,三百多学生,十几年里都没出过一个举人,秀才也只出了两位,据说上一届院试,山县去考试的学生只考中了一人,乡试直接全军覆没。
啧,这可比她预想的难多了。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不足以形容。
本来她还想着日后送三林去考科举,现在……科举就别抱太大指望了,能认字会算账就可以了。
“八叔想开点,万事莫强求。”
考中最好,考不中也正常。
易州府共有一州六县,三年考两次院试,每次录取不到两位数,卷的让人绝望。
沈八郎:“……”
他想得挺开,等中了举就回乡教书,既不再往上考,也不打算谋官。
大魏朝的科举不好考,出身庶族的官儿更不好做,他从一开始就没想千难万险的往上爬。
第61章
沈夏忙里偷闲,给八叔做了几次心理疏导。
在她看来,八叔之所以三次落榜,除了运气不太好和身子单薄外,可能还跟过度紧张有关,不管是第二次吃坏肚子,还是第三次晕倒在考场上,可能都有考试过度紧张的原因在里面。
经历过中高考的人都知道,要减少正式考试时的紧张,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考试,多来几l次模拟考,把人考麻了,正式考试时就没那么紧张了。
只是她好说歹说,八叔都是那副懒洋洋的样子,根本不同意在家里模拟考,也拒绝承认自己考前紧张。
得,沈夏只能每日雷打不动把账本送去给八叔,一来是让八叔换换脑子,二来她觉得家里收入多应该也能缓解八叔的紧张,三嘛是人手实在不够用,家里人多归多,但会算账认字的就俩——她和八叔,八叔多干点,她就能少干点。
家里的卤肉生意从腊月一直红火到年二十九,除夕夜沈家的年夜饭难得丰盛,鸡鱼肉都有,还特意蒸了白馒头。
但饭桌上,沈老爷子和沈刘氏两个大家长却满脸严肃。
家里这两个月收入不少,再加上原来存下的家底儿,老两口昨天数了半晚上,已经攒够四十多两了。
“八郎前几l次考试都不顺,家里头原来也帮衬不上,这两个月赚了点钱,我和你们娘商量着,这次让八郎提前几l天出发去府城先适应适应,过了初五就走,老大和老大媳妇再加上老二,你们仨陪着去。
到了府城,最好是租间房,如果租不到合适的,就花钱找附近的人家,借借人家的厨房,入口的饭菜别从外头买,咱自己做。
八郎提前到了府城就好好歇着,该吃吃该睡睡,养好身子骨,不用担心银钱。”
八郎今年已经二十岁了,四郎二十四了,这回要再也不中,俩孩子谁都不能再等下去了,该回家的回家,该相看的相看。
考四次都不中,那就是天意了。
老话说的好,人强不过老天爷,这是最后一次了。
沈八郎:“……”
何至于此。
“爹娘,用不着如此,前几l次都是意外,这次不会了,人不可能一直倒霉。”
前几l次是不是意外他最清楚了,但这一回他保证哪怕是被分到臭号旁边,他也一定顺顺利利的坚持考完。
沈大郎看向幺弟,其实爹娘前几l天就找他说过这事儿了,他当时就答应了,现在也不会反悔,八弟的运气是差了点儿,得好好护着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