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霜台+番外(398)

作者:星津归春洲

秦掷淡然道:“戌亲王不必挂怀,你最该谢的人,是帮主。”

“军师。”杨隆骤然急唤一声,似乎被秦掷的话刺激到,口角一垮,面露焦色。

张井突然道:“秦公的话儿,顺耳朵。帮主,你愁个南北?他不谢你,找挨是。”

那占接着道:“秦先生和张井前辈说得对,我是应该好好谢谢杨帮主。”

那占又端起茶盏,“杨帮主……”

话头才挑,便被于奎出声打断:“帮主,此事迟早要说,你总不能瞒他一辈子。”

那占听的一头雾水,杨隆瞒了他什么?

“帮主,”连一向沉默的周录都忍不住开口,“操刀必割。”

“容我再想一想。”从见面之时起便一直快人快语的杨隆,此时竟变得拖泥带水,瞻前顾后。

“我想,这孩子也希望能知道真相。”宋岐依然言语得体,与身俱来的清雅之气,分毫不因其脸上伤疤而削减。

“军师。”杨隆目睭一转,睇着秦掷,似在等秦掷帮他拿主意。

秦掷轻叹道:“帮主,这到底是你的家事,旁人怎好置喙?”

家事?那占听得越发糊涂。

杨隆低下头,心神不宁地脱下腕子上的瑟珠钏,有一下没一下地揉搓着,动作看似缓慢,指头上的劲儿却很足,摩地瑟珠呲呲作响,若换做珍珠,早该被碾成粉了。

如是良久,杨隆突然抬起头,望定那占,声音略略暗哑地道:“那占,你可知你生母是谁?”

那占猛地怔住,晷刻,实话道:“不知。”

杨隆又问:“那你总该听人说过你生母的来历罢?”

那占颔首道:“曾听闻母亲是一民间女子。”

杨隆呼吸渐重,“没错,你母亲的确是无权无势的白屋女子。她姓杨,单名一个湫字,湫兮如风的湫。”

第200章

多年前,东渊国都城鱼歌有座远近闻名的曲坊子,名为百谷坊。

百谷坊是鱼歌城最为鱼龙混杂之地,极受三教九流青睐,且日日观者如垛,鲜有虚席。

在百谷坊里,无论王孙贵戚,还是市井小民,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勾栏徒。

百谷坊又分为三小坊,一为话坊,二为戏坊,三为乐坊。

顾名思义,话坊乃是先生说书的堂子,戏坊则是一座戏园子,而乐坊,是为抚琴吟曲儿的坊子。

三艺聚一,这就是为何百谷坊如此广受欢迎之因。

但凡得闲之人,一头扎进百谷坊,一待就是一整日。每日都有人待到百谷坊打烊时才意犹未尽地离开,而这些人被一众勾栏徒戏称为披星戴月之士。

戏坊里唱戏的班子是百谷坊钦定的戏班,其班主姓杨,单名一个扶字。

杨扶的戏班能得百谷坊青眼,除开其资质上佳,还得益于杨扶的独出心裁,以及其择选戏本的慧眼。凡是由杨扶挑选出来的戏本所编排出的戏,无一不风靡,无一不众口交赞。

那个时候,放眼整个东渊国,尚无人能与杨扶的戏班分庭抗礼。

杨扶有一妹,名杨湫,比杨扶小整整一纪。

众人皆知,杨湫并非杨扶胞妹,与杨扶无半点血亲,是杨扶的爹从路上捡来的女儿。

杨扶的爹娘从来没因杨湫非亲生而苛待于她,一直将其视如己出,悉心抚养。直到杨湫十岁时,其爹娘先后因病逝世,只留给兄妹俩一个聊以糊口的戏班子。

双亲去后,整个戏班子的重担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杨扶的身上。

戏班子是杨扶的父亲辛苦创下,为不让父亲一生心血白费,杨扶袭冶承弓,毅然决然地扛起这个担子,而且不负父亲遗愿,将戏班操持的渐胜从前,继而幸获百谷坊垂青,作为梨园界突起异军,入驻百谷坊戏园子,一时风头无两。

杨扶膝下有一子,名杨集。杨集只比姑姑杨湫小四岁,二人也算是自小玩到大,姑侄感情甚笃。

杨集之母是班子里的刀马旦,与其父自小相熟,道道地地的青梅竹马。

二人朝夕相处,日子一久,油然互生情愫。杨扶十七岁时,终与心爱之人结成良缘,次年,杨集出生。

杨集虽生于戏班之家,但唱戏于他,如嚼鸡肋,会唱,却不肯唱,更不愿扮角登台。而他另有喜好,便是广交朋友,而他也有这方面的天赋。

平日里,戏园子里的看众应接不暇之时,杨集偶尔会从旁帮衬,但多数时间还是与朋伴聚在一块儿。

杨集的朋友里,有与其年岁相仿之人,也有年纪长于其之人,还有年龄比他小的。他为人耿直,待朋友真心,也很慷慨,往往一块饼,他能按着人数掰块儿,确保每个朋友都能吃到,所以从小就有许多小孩愿与他玩在一处。

但他的姑姑杨湫却与之相反,杨湫爱看戏,也看唱戏,因其长相可爱,五岁时便在戏班里唱娃娃生一角,且兴味与日增浓。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