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文豪+番外(81)
就是这种情况下,《宦海》在士林圈子里引起了瞩目。一开始大家还藏着掖着,等到发现:好嘛,原来你也喜欢,他也喜欢...那还藏着作甚!于是一个个也开始谈论起这部小说来了。
一开始的时候还是为了挑刺,站在科举过来人的身份上讲这个小说这里不行那里不行。后面挑刺挑不下去了,终究还是完全沉迷于小说的魅力当中。
这就像是后世明明知道看网络小说耽误学习的高中生,等到手机在手依旧忍不住去看。有些事情就是这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过这些士林读书人也不是白读这么些年书了,脑子比一般人好使,立刻找到了借口——他们不是看书,而是看书中科举事。他们也是正在经历科举的,正好借这本书讨论交流科举的事情。
说的这么一本正经,其实就是要办读书会嘛!
自从小说业兴盛以来,读书会作为一种活动就非常常见了。常常是一群人聚在一起结社,固定时间读小说,当然,更重要的是交流感想、互相推荐优质小说等等。
有的读书会兼具图书馆的功能,这时候的书籍自封建时代已经算是非常便宜了没错,但依旧有人不能够承担太高的买书费用。这种读书会可以大家交换自己的藏书来读,既省钱又能读到很多根本买不到的书——这可不是后世,想要什么书网购就是,基本没有买不到的!
很多书社发行能力不行,又或者是这本书本来就小众,只在地方发行了少少的一些。这种小说很多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倒是通过这种读书会互相交换得以阅读。
另外有的读书会还会专门读一种类型、一个作者,甚至专门某一本书。
现在这些士林人士读《宦海》就差不多是这个样子了。以往只有实在太喜欢某一本小说了,才会有一些读者组织起来专门成立一个读书会。特别是一些小说是连载的,在追连载的空隙正好讨论剧情,交换想法。
而这些士林人士表面上是说大家交流科举经验什么的,可要真有个人混进去就会知道了,这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宦海》的读书会!
“新报纸来了,这几日的文字你们都看了罢?”杨举人拿着几份报纸来到卷棚底下,这里已经坐了几个朋友。
这些人就是读书会的成员,当然他们不认为自己是读书会就是了。
《朝日报》是早上发报,其实在座的人都已经看过了,但这时候人手一份报纸,正重新看一遍今天的新连载呢!
有的没有看连载的则是用裁纸刀、浆糊、素白纸等做剪报,小心地把新连载的内容装订上去。
《宦海》的剪报做的很精致,粘连的异常好,没有一点儿歪斜或者脱落。特意用了深色稠子做书皮,看上去就像是书铺里发卖的一些特别贵的书籍。
做这个的是一个家里很有钱的秀才,虽然只是秀才功名而已,但他家里有钱啊,也不像其他读书人那样心急。眼见得年纪大了依旧科举不成,早就歇了心思,颇有些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样子,兴趣爱好转移到了诗词歌赋这些东西上面。
一边做这个剪报,一面对其他人道:“你们看看,你们看看,我做的如何?我看人时兴给报纸上连载的小说本子做这个,便试着做了做...这还是头一次做呢,外头那些人做的我看过一眼,实在不成样子。”
朋友看过来都恭维了几句,都笑道:“这是当然的,咱们熬浆糊、烧松香,那是粘笔头、做写字册子的功底。如今再做这个不是手到擒来?那些外头的人是做的专心,可他们打小裁过多少张纸?现在把要用的部分裁下来恐怕都不齐整哩!”
从小读书的学子可不只是读书那么简单,他们学的东西多了!笔头掉了自己粘,写字册子没有了自己做,裁纸、调墨、画格子...学的东西多了!现在想想也是一些颇有趣味的记忆。
至于这做剪报的活计正好把以前学的这些东西用上,这还有些得意呢!
《朝日报》是日报,连翘又是一个每日都有连载的,所以内容进展的颇快。杨举人翻了翻这些日子的报纸,道:“说起来这林老太公还是太不通了,家里有子弟这样上进,多少应该松松口。不说立刻拍板定下供科举,至少应该愿意看看再说啊!”
有个家里是耕读人家的就道:“不是那么回事儿,这林老太公也有自己的顾虑。再者说了,他就是一个乡间老翁而已,有些事上有一些见识,另一些事情上则不然...说起来这上面固执一些也正常。老人家年纪上来就这样,认准死理,多少有些说不通。”
《宦海》的情节进一步发展,随着林峥放弃老太公这边,只低头跟着老师用功,故事的重心转向了这个大家庭的勾心斗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