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明月(431)

作者:樱花荷塘

反正现在我们聚居在一起,几乎什么事都不求助于外人。按说,这么一个大家族生活在这秦岭深处,本来是挺好的。可是,抗日战争一爆发,所有的事情全乱套了。”

糜传家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只是静静地听着。

周天虎继续说:“日本人虽然并没有到我们这里,但所有的营生都不好做了。一般的集市上,平日里就跟鬼打扫了一样,靠手艺吃饭的,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了。

我们这一带,土地少的可怜,采集的山货又卖不上价,日子非常难过。

实在没招数了,族人们又开始往一起聚集。整个家族内部开始互通有无,以货易货,以劳换工,生活也还算过得去。”

糜传家淡淡地说:“那不是挺好的吗?政府为什么会通缉你们呢?”

周天虎有些激动地说:“事情的变化主要来自这两年。我们周家有自己的林地,有自己的水塘,有自己的集市,有自己的学堂。

政府来的人,看我们的生产规模和产出效益还比较好,就开始统一征收我们的税赋。

我们希望按收成减去我们的人头后计税,他们只同意按总量计税。

这个我们就忍了,毕竟种田纳税是历朝历代留下来的规矩。可是,从去年开始,国军开始大规模地在抓壮丁入伍。

“一开始,让我们统计上报十八岁以上的男丁,我们都如实上报了。大部分十八岁以上的男丁也都去当了国军。

后来征兵年龄扩大到十六岁,我们家庭中的大部分还是去了。

从去年冬天开始,又开始统计年满十四岁的娃娃,我们知道情况不好,就让这些娃娃们或投亲靠友,或上山进林躲了起来。

谁知道,今年除夕夜,他们竟然荷枪实弹来了几十号人到我们那里抓壮丁。

族长一看躲不过去了,只好先答应下来。可就在这时,先后传来了此前入伍的周家男丁战死的消息,各家各户都稳不住神了。

在登记造册完成后,来征兵的一部分人走了,留下十来个准备过两天带着这些娃娃们走。

他们开始在族长的安排下在各家各户吃派饭。连着几顿好酒好饭,让这些人完全放松的警惕。

最后一餐晚饭,大家合伙在酒里下了毒,把几个没喝酒的和喝得少的也给杀了。”

第60章 《故乡明月》(第一三七——一三八节)

——一三七——

糜腊佳和明如星一起到延安去,是《民醒报》部分复刊之后。

明如星上次去延安还是他刚刚到西安《民醒报》供职的时候。

同样危险,不一样的是当时国共之间是暗战,而今天已经是明斗了。

《民醒报》的复刊在战后的新闻界是件大事,也是一件颇费周折的事情。

政治生态中有的力量欢迎他们,有的力量排斥他们,还有的有点害怕他们。

反复权衡之后,他们把最优先复刊的地方选在了刚刚光复的香港。

南京和延安是当时国内政治、军事新闻最集中的地方,各大新闻媒体当然是要往那里派常驻人员的。

但是,考虑到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军事局势的急速变化、军事重镇的变化当然会引发政治中心的变迁。

糜腊佳和明如星到延安,就是为了协调让明如星跟踪采访报道的可能性。

考虑到亲妹妹糜菀佳和妹夫黄满铤就在延安,而且都在重要部门工作,要了解延安方面的当前的具体情况是不难的。

因此,一路之上,明如星只是向糜腊佳大致介绍了上次他到延安时的情景。

让明如星印象最深的有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方面是,在延安和周边的一些地区,随时可能遇见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高级领导人。

更让人难以忘记的是,许多首长在看见明如星这么个西装革履装扮的人时,都会主动打招呼,有的甚至会问一些问题,介绍一些情况。

另一方面是,在延安这个抗日决心最坚定、敌后抗日的指挥中心,竟然有一所专门为日本人开办的「延安日本工农学校」。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这个学校虽然对糜腊佳这个新闻工作者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她的知悉情况仅限于「改造日本战俘」这一点上。

既然明如星知道这方面的具体情况,而且这次去延安已经不可能参观和采访这所学校了,因为它在抗战结束不久就不存在了。所以,糜腊佳请明如星详细介绍这所学校的情况。

明如星想了想说:“我还是从我在延安的一次奇遇说起吧!”

奇遇?这让糜腊佳更加好奇了。

明如星说:“延安是当时全国爱好和平、支持抗日民众心目中的圣地,而宝塔山则是延安的圣地。到了延安当然是要到宝塔山去「朝圣」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