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明月(114)
姑娘小姐们并不和小男孩一起念书,是专门的女子班,就连课程也多了形体舞蹈和女红课,据说下个学期就要到条件更好的洋人办的女子学校去了,她们更是无可挑剔。
梅女士自然是不希望章氏她们在上海停留的,一来怕她们遇到熟人暴露了孩子们的行踪,二来几个没有见过市面的人在大上海是容易迷路的,她自己又没有时间陪她们逛街。
章氏她们告别的时候哭得跟泪人似的,可三个孩子倒没什么反应,他们喜欢这个地方,他们也喜欢一起念书的小伙伴们。
糜海仓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了对周边环境的进一步熟悉和对马先生他们革命运作方式的关注上了。
刚入住没几天,就有两个衙役来糜府查问过情况。糜海仓向他们逐一介绍了一家老小,把自己做茶叶和布匹生意的想法说了说,私下里给他们塞了些银子,又把宝来钱庄来掌柜搬出来亮了亮。
衙役们看除了下人,全是妇孺,也就走了。后来再来也就为拿几个银子,全是应付差事。
马伯韬行事是非常谨慎的。
糜府虽然已经明确是作为同盟会办事处的,但平时他很少在这里处理事务,许多时候都只有梅青子自己在这里呆着。
只是马先生每次出去时会告诉夫人回不回来吃饭,几点回来。
要是糜海仓在家里,马先生两口子一般是和糜家一起吃饭的。
而糜海仓不在家时,他们夫妻俩每到吃饭时间,总是以各种理由出去自己解决。在他们看来,工作和生活还是分开的好。
随着革命的方式由以宣传鼓动为主向武装斗争为主转变,革命者和革命组织的安全越来越成问题。
马伯韬和夫人梅青子达成一致,凡是未经特别核实和过去打过交到的人,都不轻易带到糜府来。
除了糜先生本人,他们夫妻俩和来先生,每次带人来时,都要先到胡家的茶楼里坐上一会儿,确保没有风险、没有尾巴才进入糜府。
而且越是大事,越是强调尽量少联系,越是大人物,越是强调单线联系。
冉州处在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最西边,是许多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进步商人的老家故土。
冉州又处在同盟会活动的三个中心城市广州、武昌、上海的差不多等距的位置上,这里就成了革命党的天然交通站和联络站。
在进一步筹划武装起义和策反朝廷行动的过程中,马先生和梅女士觉得有必要让糜家的人分散开来。
在一次看是闲谈的过程中,梅青子试探着和糜海仓的夫人何氏聊起了大女儿荷佳的婚事。
梅青子说:“听说府上二姑娘已经出阁了,大小姐可有人家了?”
何氏答道:“我这个宝贝女儿,念了几天书,就坚决不缠足,不听媒妁之言,说是嫁的人可以听父母的,但必须先让她本人见面才行。这样的姑娘谁家儿子敢上门提亲呐。”
梅青子心中有一个合适的人选,她知道这是件大事,要听听糜先生的意思。但是,和糜海仓说这事还是马伯韬更方便些。
当梅青子和丈夫提到江树恒这个小伙子的时候,马先生是坚决反对的:“糜老先生因为支持革命才被迫举家从繁华都市邗州迁徙到这偏僻的冉州来的,糜先生现在整天主要在为我们同盟会办差,已经非常危险了。
江树恒虽然是个茶叶店的伙计,但组织上迟早要赋予他重任的。我们怎么能让糜家的内亲外戚都陷于危险之中呢?”
梅青子说:“可以换个角度想。如果糜家大姑娘嫁给了江树恒,我们可以以保护糜家的名义,把江树恒这个很有前途的青年,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岗位上,等将来革命成功了再赋予其更大的责任不好吗?”
马伯韬觉得有道理,革命是个长期的过程,对于有生力量,有的当下就必须要用,有的则要雪藏起来,关键时候再出奇兵。
马伯韬和糜海仓详细介绍了江树恒这个青年才俊。
江树恒,浮梁人,茶农出身,家境贫寒。兄弟五人,排行老四,熟人称其江季。
因识茶功夫了得,被一茶商带到上海的铺子当伙计。老板打算长期用他,就许其工余时间学习文化。
聪明过人,学业成长飞快。无意间在夜校接触到光复会「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主张和中山先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理念,决心投身革命,改变家庭和天下劳农的境况。
秘密加入同盟会后,组织安排其进一步学习了西方科学技术和民主思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对马先生的介绍,糜海仓当然是深信不疑的。他也同马伯韬谈了自己和夫人陈氏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