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镜(破案)(185)
就像被夸赞战绩赫赫时,她总说不是她有本事,而是累殷家三世之功。是啊,她也是个凡人,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神通。
“龙隐门的情报不是我一朝一夕获得,这中间牺牲了不少我们的人。”
——中间牺牲了不少人。
北境风雪埋忠魂,多少人的牺牲都隐藏在天下兵马大元帅言简意赅的这句话里。
“……除了杀、援二部,龙隐门还有技部、情部?”
“技部老巢应该在北漠,等着图拓带回雀心。情部始终在暗处,从未露面。杀部部主自尽,其他杀手在孟海英严刑拷打下招供,但他们所知并不多,吐露的情报价值十分有限。如果不是画舫案,我们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发现冯标的线索。这次若抓住他,我要将龙隐门连根拔起。”
慈云寺借地形之高,能远眺繁华的京城,星罗棋布尽收眼底。
夕阳与晚霞在天边汇成绝美而宏伟的画面,殷莫愁静静站着,微微仰望这苍穹。
李非在她眼中,看见风雷涌动。
*
山上礼佛的日子本该无聊透顶,多亏李非这个总能在寻常日子里制造意趣的家伙,三天两头往山上跑,令殷莫愁的秋末初冬过得格外充实。
而京城这边,整个因为兵改计划骤然发动炸开锅。
过程是这样的——
郭斌虽死,手下一串人为了活命,纷纷招供,这一供,就牵连出刘孚和几个世家。黑判官余启江把郭斌案供词往御前呈报。皇帝早收到殷莫愁的风,在朝议时装出又惊又怒的样子,责令大理寺再彻查。
刘孚虽然并无参与他小舅子郭斌那些混账事,但这几年间出力隐瞒,又为填补郭斌的亏空,去调了其他地方镇军的军备填补。具体哪些州、填了多少,被捕的郭斌手下几个参将全拱出来。
如司徒冲所愿,一个单纯的侍郎被杀案变成刘孚和殷莫愁的角力场。讽刺的是,涉案的好几个封疆大吏,全是世家这边的人——别提多难堪。
郭斌案牵连甚广,别说被拆东墙补西墙的各地镇守了,世家们都跟着紧张起来。不过黑判官余少卿好像对搅和官场这摊浑水也没什么兴趣,根据供词抓了和郭斌私通的几个四品以下官员后,装模作样派出几组人去世家问话,半个月也没搜到什么真正定罪的证据,除了搞得世家们风声鹤唳、人心惶惶、互相猜忌谁是告密者以外,刘孚方面并没有太大损伤……
朝议纷纷,世家开了几次会议论都想不通,说铁血的殷帅竟心慈手软,板子就这样重重举起,又轻轻打下?
按理说,这种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好事,殷莫愁手下人应该抢着立功。但这一次,和刘孚势不两立的武官们特别淡定——有武官聚会的场合,个别低级武官喝的酒拍着桌子说“干嘛不跟他们干”“怕个毛啊”“殷帅是不是没打仗,心也软了”之类的话,立马就会有人刮他一个后脑勺,附耳说:闭嘴,还轮不到你哔哔。
只有少数几人知道,这是皇帝、殷莫愁与刘孚的交易。
直白点说,刘孚为保全自己,早已拿郭斌纳投名状。殷莫愁则拿那几个帮了郭斌的州郡作兵改试点——将原本吃着皇粮、却各自为政的镇军收编到朝廷统一调度。
那些镇守,罢官的罢官,换人的换人,不用说,派出去接任的都是殷莫愁的人。持续近一个月的风声鹤唳这才到头,世家们都憋闷着心情。
兵改的争议也有五六年,拖得文官看笑话、武官有怨言。世家们以为能在这盘生意里捞点什么,到头来惊堂木轰然落下,没被拉出去打板子就不错。
世家豪门至少都是二代三代的继承人,享了太久的福,早已失去他们先辈身上开朝立国的血气和意气。皇帝陛下一下令彻查的时候,这些人推卸责任比谁都快,嚎得比谁都大声。
唯一淡定的就是刘孚、游仁昊和司徒冲。
李非终于知道他们三个微服慈云寺原来是找殷莫愁谈判去了。
弃卒保车,郭斌既保不下,那就换点其他有用的,这大概就是为官之道的识时务。
皇帝与殷莫愁叔侄俩得了里子,也给足刘孚面子,毕竟还得靠人家治国呢。没多久,吏部汇总了今年几个州郡太守提请休致的、丁忧的折子,皇帝全准了。
这意味着朝廷将有一批新太守诞生。
本朝虽不是实行廉饷薄俸,在哪儿当官都能活得挺滋润。但当京官,规矩多、应酬多,一州太守可是封疆大吏,多少京官都眼红着,有些人终其一生在京城埋头苦干,就指望着能被外放。
谁能去顶缺,又成了既兵改后京城的一次暗流涌动。
皇帝把新太守人选交给刘孚,召他进宫,谈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