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是我的夫君(37)

作者:芳客

说起来那个嘉英郡主孙淑儿,还和岐山王原本就有着沾亲带故的关系,她原是已故南平郡主的女儿,南平郡主未婚先孕,难产而死,留下了一个不清不楚的女儿,还是长乐公主见其可怜,养在了自己府上,又为她请封了一个郡主的名号。

而南平郡主又是先帝庶弟的女儿,岐山王和孙淑儿即便没有嫡亲的血脉,往上数论辈分,孙淑儿合该称岐山王一声表舅的。

但出了嫡系三代,也不忌讳婚配嫁娶,尤其是孙淑儿这样的出身,其实皇室都未必承认她的血脉,若真成了岐山王妃,那简直等于翻了身。

当然,岐山王乃是先帝的嫡幼子,当今皇帝的亲弟,又有皇太后宠着罩着,任谁攀附了都是一桩好亲。

孙淑儿这事虽然做的上不了台面,但到底得益的还是她和长乐公主,其实有的时候,脸不脸面的并不重要,要紧的是得益有多大。

长乐公主虽然是皇帝最宠爱的长女,但女儿嫁出去等于是泼出去的水,生的孩子都跟皇室不是一个姓儿了,说句忌讳的,哪天皇帝驾崩了,她就等同于失了靠山,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下一任皇帝也有自己的女儿,到时候她就不是那个最受宠的公主了,长乐公主怎么着也要先未雨绸缪着。

长乐公主自己是没有女儿的,即便是有,嫡系之间也不能嫁娶,孙家也有别的姑娘,可姑娘都有自己的爹娘,她为什么要便宜其他人。

周蔻刚开始觉得不齿,替孙淑儿委屈,眼下才觉得自己是傻,只怕人家私底下偷偷乐着呢,她甚至觉得淮溪君这是在替长乐公主做事。

淮溪君并不意外,仍旧从容道:“大喜的好事,我这个人,最有成人之美了。”

长乐公主是早有那个心思,他不过推波助澜一把,看反应长乐公主自己也是很满意的,不然为什么不出两日就满城皆知了呢,那日虽然赴宴的人多,但这事想瞒住也并不难,靠着流言蜚语把岐山王和她绑住,到太后那儿也都没说辞。

“只是...”周蔻蹙了蹙眉,将岐山王在茶楼里说的话大致与他说了一遍,然后问他,“他真的会当皇帝吗?”

第22章 君臣父子

要是早些年,淮溪君还真不敢打包票说什么,但在京中这几年看下来,就岐山王那样的酒囊饭桶,装个风光富贵的王爷还勉强算是那么回事,让他当皇帝?你见过有光天化日之下在茶楼那等地方,直言说自己要当皇帝的吗?

岐山王说难听点那就是蠢,但架不住人家命好,投了个好胎,若他安安分分做个闲散亲王,一辈子荣华富贵自是享用不尽,可他惦记上了自己不该惦记的,在淮溪君看来,只是一个出头鸟罢了。

朝中的那些老油条,为人处世一个赛一个精明,哪个会看不出来这里头的利害关系,人真是奔着岐山王去恭维的么,那是奔着太后娘娘和她背后的母族。

毕竟当今皇帝重孝,太后眼瞧着身子骨还很硬朗,几个适龄的皇子王爷也的确资质平平,若真没有合适的人选,太后极力干预下,岐山王还真的最有可能。

但真当皇帝是摆设不成?

淮溪君一哂,拂弄了两下袖摆,“你且再看就是了。”

*

岐山王和孙淑儿定亲的旨意发下,立时引起朝野一阵骚乱,这意味着长乐公主和岐山王如今算是一条船上的人了,有长乐公主相助,岐山王离皇位岂不是更近一步。

有人支持岐山王,就有人反对他,历朝历代除非皇帝自己膝下无子嗣,不然储君人选就不可能会是他的皇兄皇弟,恰逢入秋后边城不宁,便有那三朝元老上折进言,请派皇子前往边城剿定贼军。

这是个树立威望的好机会,剿灭几支贼军也不是什么难事,若做好了,慢慢将皇子扶持上去,也算是杀一杀岐山王的风气。

御书房中,皇帝特地将几个儿子都召了进来,询问他们可愿带兵前往边关。

值得一提的是,四皇子也被召了进来。

认真算一算,今年除了在两次宫宴上皇帝和四皇子有过同宴,其余单独时间四皇子是一次也没觐见过皇帝,谁都知道皇帝已经放弃了四皇子,对其十分的厌恶,这回又将他召来,还是边塞之事,难道是为了故意让他难堪?

御前的人都二丈和尚摸不到脑袋,几个皇子悄悄探话,那些内监只能摇头。

且先不论是因为什么,反正总不会有什么好事落到他头上,皇帝一共有七个儿子,没立住三个,剩下几个除了四皇子,长这么大从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早些年四皇子揽着兵权,一方独大时,三个哥弟只能忍气吞声,朝他马首是瞻,皇帝夸起来那简直一个是天一个是地,将他们衬着简直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如同草包饭桶,天家子弟之间的血脉亲情本就浅薄,又有一个处处比他们高上一头的压着,个个面子上奉承呵笑着,实则早有暗地里的恨意。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