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105)
若看疆域版图,在高丽开疆拓土之后,半岛上的地界确实被他们占得差不多了。
后来原廷溃败,无力掌控那么多疆域,才让高丽趁机收回了这部分。
他们还想再南侵,占据更多土地的时候,奉命统兵的李成桂不敢面大周兵锋,转头就回军给了朝鲜国内野心炽盛却只会口头上指点江山、以为万事皆在自己掌握中的诸公们好看。
然后,高丽就变天了,随着李成桂权势日盛,国名都变成朝鲜了。
宣武帝勃然大怒,连连发旨申斥,将他们骂了个狗血淋头。
一部分朝鲜实控区到底是在名义上给他们了,但还有一部分在大周掌控下,宣武帝强调了两国分野后,还几次三番重申,甚至将历朝历代征过朝鲜的次数都举了出来。
如今边境这一块地方,在大周这边看来确实是块鸡肋,丢了,有些不舍,拿在手里,也没多大用处。
可是再怎么鸡肋,也是大周自己的地方。
你朝鲜说这是你们原本的地方,就还给你们?
哪里来的那么大脸!
也就是上皇宣武帝年高,今上虽正值壮年,好兵事,但是也不是动辄兴兵的主,才让他们放肆到如今。
天子知晓朝鲜措辞后,大为恼怒,根本不想听他们胡言乱语。
反正祁元询当初选中这块地方,早已找了诸多的典籍做例证。
偏生这一回的朝鲜使者还恬不知耻地说什么唯有正经的史书方是可信的,其他的典籍还不都是你们这些宗主国的人写的么?要是查了其他的书作为例证,他们可是不服的。
这话搁在往常,说不定还能稍微起一点作用。
不是祁元询说的不好听,而是他爹这人吧,雄心壮志很大,但是呢,有时候又很通情达理,属国谦恭,被捧得高兴了,他也乐意给他们甜头,让这些属国更卖力。
也就是说,好面子。
被朝鲜这么先发制人地一说,到时候真不愿意查找朝鲜人指明的典籍之外的特定典籍,没有了法理依据,那就坐蜡了。
可是,谁让祁元询先行替他们灌过几碗效力甚足的毒鸡汤了呢?
一个是提出如此不逊之言的藩属国使臣,一个是会继承大周天下的皇太子,谁的话,更容易让大周君臣听进去?
没有当场让使臣滚,也没有重演宣武年间旧事,直接将使臣拿下,或杀或打,已经是乾圣帝宽和了。
这件事天子不想管了,直接发谕朝鲜,皇太子正在北地坐镇,你等去北京与皇太子解释。
祁元询也得到了便宜行事的权力。
虽然天子没有直言自己要个什么结果,只说了不能让朝鲜轻易如愿,但是祁元询是知道的,朝鲜人的气焰,是必须要打压下来的。
既然愿意给宗主国当儿子,就老老实实地喊爸爸嘛!
整这么多幺蛾子,他也只能好生出手惩治一番了。
天子派人来给他传谕,让他负责这件事,自然还安排了几位大臣前来。
北京虽是陪都,但是在此处留守的朝廷命官官位实在不高,也不像他记忆中一样,两京都有完整的六部构架,这个时期,只有南京朝廷一个中心。
紧急派来给祁元询做臂助的,除了熟读经史的翰林兼东宫观外,居然连名儒方孝孺都给他送来了。
这位可是祁元询老师中顶顶大牌的人物了,可谓是士林公认读书真种子,在书籍经史方面,还没人能和他相比的。
要说祁元询和方孝孺这位老师相处的感想嘛,倒没有特别的不适应。
他前世史书记载中的方孝孺之所以死忠建文帝,还不是因为靖难而起的永乐帝是个篡逆之辈嘛!
可是现在,乾圣帝乃上皇亲立,昆弟共推,为乾圣帝效力,教导今上与上皇都特为钟爱的、名正言顺的嫡长出身的皇太子,他能有什么不乐意的。
在方孝孺乐意出力的时候,才华如何,就显出来了。
方孝孺来了北京,见到太子的第一面,便对他说:“太子殿下,此乃两国要务,切不可轻忽。臣等必会竭力相助。”
祁元询感动是很感动没错,但是老师殷切地握住他的手,隆福宫的正门还大开着——毕竟天使宣旨,太子师跋涉而来,这隆福宫的大门不开,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开?——总让他有种被人看热闹的既视感。
“方师远道而来,实在是辛苦了。届时使臣到北京,一切就托付给方师了。”
“殿下放心,臣必尽忠竭力。”
方孝孺说到做到。
他也不做修整,到了祁元询在北京理事的书房,就开始整理从北京那里带来的典籍。
根据典籍作者所处的时代、士林中对这些典籍的真实性的评价,一一进行了分类,务求让朝鲜使臣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