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盲女的英雄之旅(404)
看到这恢宏壮观的一幕。楚丽华突然想去看看和杜甫齐名的李白,有没有故居或者草堂之类的地方。再想想,或许风流潇洒的李白是居无定所的吧,又或者他混的比杜甫好,毕竟他当时和杨贵妃是一伙的。那里白住的,或许和杜甫的这个差距就不是一两个档次了。
出去玩有时候没有导游也是一件烦人的事情。不知怎么的,走着走着,她们又转到了诗史堂。
这一次,张姐说应该从北往东走,王青青和楚丽华根本不知道东南西北就有张姐在前面开道。王青青还在后面偷偷的给拍了几个背影。
楚丽华看了那背影的照片以后才发现其实拍照完全没有必要,傻傻的站在那里,本来就不会白造型,相反这种背影,随意的融入在画面中的感觉反而很唯美。
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门内一厅两厢独院,粉墙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净。看着样子应该是到了为纪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冀国夫人,而于清光绪十二年修建的浣花祠了。
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如今所见的浣花祠。
对于这段历史,楚丽华是昨天现从网上查资料看到的,而且因为也是第一次听说,所以看这浣花祠的时候其实没有多大感觉。
随后顺着人群往前走,来到了一个突然凹下去的大坑旁边儿。
一开始楚丽华还没明白这是什么一个情况。又跟着王青青和张姐进了门。然后,根据王青青和张姐口中的语言来推测这里应该就那个什么唐代遗址陈列馆了吧?
玻璃柜里面有很多什么唐三彩呀,什么笔洗,大大小小的毛笔呀就是文人墨客用的那些东西,以及还有赶马车的小人雕像。
第311章 玩尽兴了,吃败兴
展览馆中间凹下去的那一块摆放的是在草堂内发掘出大面积的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因为极其珍贵,所以特意弄成了人们只可以站在屋内低头向下看的格局。
它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证了杜甫当年对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争,增加杜甫草堂的历史厚重感,而且为这块圣地增添了新的光彩。
另外一个叫万佛楼的景区,她们转悠了好一会儿也没有找到。天色也暗下来了,就离去了。
据网上查资料,2005年重建的万佛楼矗立于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它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凭栏远眺,美景尽收眼底,是杜甫草堂又一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旅游新亮点。
三人离园之际,路上的人已经稀稀疏疏了。
甚至还路过了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家住着的在草堂里面的房子,还升起了袅袅的炊烟。
现今的草堂,古朴典雅,规模宏伟,占地300多亩。其中大廨、诗史堂、工部祠3座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幽深宁静。廨堂之间,回廊环绕,别有情趣。祠前东穿花径,西凭水槛,祠后点缀亭、台、池、榭,又是一番风光。园内有蔽日遮天的香楠林、傲霜迎春的梅苑、清香四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苍松。整座祠宇即有诗情,又富画意,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著名园林。
出了杜甫草堂以后,楚丽华又回头看了一眼杜甫草堂。
据说杜甫草堂博物馆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于1997年恢复重建了“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
原址的新建相对来说更加真实。而且里面有一些建筑确实看上去有年头了,同时特别是陈列馆里的东西,真真有一股历史气息在里面。
——“我们要不然在附近吃点东西再回去吧,回去再做都得饿晕了,我现在就有些饿了。”
楚丽华还沉浸在那种氛围里没有回神呢,张姐突然提议。
——“我觉得行我也饿歇菜了,中午本来早就饿了,吃了一堆水果,喝了一堆水,感觉好像是填饱的肚子了,但那玩意儿其实不抗饿,就是在参观的时候玩的挺高兴,所以没有注意到,现在还真是饿的不行了。”
王青青差点没举双手赞成了。
不过吃什么好像一直都是世纪性难题。
三人在杜甫草堂门口那条街上,来回溜达了好几圈,不知道进哪家餐馆。
其实说心里话,不知能吃什么,完完全全是因为一个字儿——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