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盲女的英雄之旅(403)
在这里,楚丽华用手机拍下了很多诗史堂里的诗篇。虽然她多半字是看不懂的,但是这不影响她拍下来证明她到此一游啊。
说实话,在使食堂里那种氛围真的是不一样,只可惜,楚丽华实在无法用言语来形容那种感觉。
沿着蜿蜒的小路跟着人群,一直往前走,紧接着就来到了工部祠。
这个名字是因为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
当然,这些可不是楚丽华自己记住的,而是旁边有个上了年纪看上去气质比较儒雅的老爷爷说的。
第310章 细游草堂
——“快看前面有一个亭子,顶好像还是茅草的呀!”
王青青可谓是这群人中最活泼的眼神也最好使的了。
根据王青青的描述,提前做好攻略的楚丽华知道,大概是到了少陵草堂碑亭了。
少陵草堂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
走近一看,这个景点感觉是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毕竟杜甫好像自是少陵吧,他应该叫杜少陵。这个写着少陵草堂。而且停额顶还是茅草做的,也不知道隔了多少年了,看上去有一种很远古的味道。
接着,穿过来一条树荫里细碎的小道。突然一道绿油油的水流横穿道路。水流两旁是各种绿色的植物,倒影在绿绿的水里面别有一番滋味。
这种自然风景的美,具有人工修葺的韵味在里面,又带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诗人就是诗人,他住的地方都修葺的如此怡人心脾。
再往前走就是一排低矮破旧的小茅屋坐落在绿油油的水塘岸边。
王青青和楚丽华两人本来想到那一排茅屋门前去拍两张近照的。不过,一条小道用石头拦上呢,而且还隔着水,想了想就算了吧,其实远处拍了倒映在水里的照片也是别有一番韵味的。
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或许就是描述的这个小径吧。
楚丽华想起了自己查阅时记录下来的一些片段,就在这里给王青青和张姐卖弄了一下。
——“现在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1958年***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这是我在网上查了记下来的,毕竟里面带着***。”
——“那这个地方非常值得来张合影啦,青青快来给我拍张照片。”
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拍照片的张姐也让王青青帮忙给他拍了几张照片,还摆了几个比较年轻化的动作,看来张姐的心态也是很年轻啊,或许是跟年轻人待久了的习惯吧。
作为草堂标志之一,楚丽华也举起了拍下了这珍贵的一幕,顺带把周边也拍了下来。当然,她的手机相册里全是景没有人。所以她尽量选择在有人走过以后拍照。
过诗史堂折而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梅园就在眼前了。或许是来的季节不对,反正说是梅园,却没有看到一株梅花。位于草堂的西北角,占地数十亩,据说原是一处私家花园,也是建国后划归草堂管理的。
站在月洞门外,便可见一座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的句意。塔影倒映水面,与曲桥形成绝妙的呼应,而月洞门则成了取景框,在它恰到好处的取裁下,塔、桥、湖、花、树,浑然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楚丽华低头看了一下自己手机里的拍下来照片,她忽然想站在那片绿水面前留下自己的倒影,拍一张照片。
不过最后王青青帮她拍的和她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就放弃了。
拍完照片就跟着人流走,很快就来到了大雅堂。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2002年正式开放。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