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堂归(302)
福伯乐呵呵地从担子的竹筐里摸索出一只竹笔,连同一个缺角的砚台。
山根郑重地从怀里拿出一张折了好几折的红纸来,就平铺在案板上。
只见那个小孩子拿起笔蘸了墨,就在红纸上熟练地写了个“安”字。
墨水淡淡的,衬在红纸上倒也算清晰。
字迹虽还有些稚嫩,但筋骨矫健,已然有了体式。
“这么小的孩子居然写了这么一手好字!”燕庆堂掩饰不住惊讶:“他上了几年私塾了?”
燕肯堂则忍不住微微皱了眉头,燕庆堂不知他却知道,像福伯这样的人家根本没钱供孩子上私塾。
而且就算上,也不过是刚刚开始描红,哪里就能写出这么一笔好字来。
第二百二十八章 周济
这边山根小心翼翼地等墨汁干了,才轻轻地把纸折好,从怀里抓出一把糖来往小宝的手上塞。
“小宝啊,真是多谢你啊!过些日子请你吃喜面,福伯和福婶也要来啊!”
说着绕过意欲把糖还回来祖孙俩,脚不沾地地往前走去,嘴里还不忘夸赞:“我家孩子以后要是有小宝这么聪明该多好!”
福伯脸上又是窘迫又是高兴,街里街坊的替写张字又算得了什么呢?怎么能要人家的东西!
山根家日子苦,他是知道的,一个瞎眼老娘还有个未知事的弟弟,眼看着又要添张嘴,都靠他一个人养活,实在难啊。
可小宝真是个好孩子,没人不喜欢他。又聪明又漂亮,简直就像观音座前的小童子一样。
福伯每逢听到有人夸赞他,心里就像喝了蜜一样甜。
罢了,等去山根家吃喜面的时候多拿几只鸡蛋好了。
“老丈,这孩子几岁了?”燕肯堂问福伯。
“怕是也有六七岁了。”福伯说道。
燕庆堂听了奇怪,忍不住开口问:“老人家,他不是您的孙子吗?”
福伯呵呵笑着,对小宝说:“宝儿啊,你端一碗热汤给前条街的傻阿大送去,这么冷的天他连热水都不会烧,叫他喝口热汤吧!”
说着盛了一碗馄饨汤放进小篮子里,让小宝提着去了。
等到那孩子离开了,福伯才转身向燕家兄弟解释道:“不瞒二位公子,这孩子并不是我亲生的孙子。我那苦命的儿子并没留下后,这孩子是我捡的。”
“捡的?”燕庆堂瞪大了眼睛道:“这么好的孩子谁家舍得不要呢?”
“嗐,谁说不是呢!”福伯叹息了一声道:“今年春天的时候,有几个做皮货生意的,说是从北边来的半路遇到了拐子拐孩子,他们仗着人多把人截下来了,但这孩子当时就发着高烧,迷迷糊糊的眼看要不行了。
他们忙着做生意,没人能照顾这孩子。想着我家里没儿没女,就托给了我。
说到底还是这孩子命大,那么高烧了十几天,竟然挺过来了。
又休了养了一些日子,就能说话能下地了。我一看是个顶聪明的孩子,只可惜已经完全不记得自己原来的事了。
家住哪里、姓甚名谁通通不知道。可却聪明的紧,写写画画都会,什么东西一学就通,真叫个过目成诵。只可惜啊,我这穷老头子没钱供他去学堂。”
燕肯堂听了说道:“这孩子已然启过蒙了,想必是被拐之前有人曾教过他。”
能这么小就读书识字,想来原本的家境应该不一般,起码也得是小康之家。
只可惜人海茫茫,这孩子又什么都不记得,也实在难以寻觅他的亲人。
正说着,那孩子提着空篮子回来了。
燕肯堂不免多看他两眼,总觉得这孩子莫名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可自己之前又绝对没有见过他,或许是投缘吧!
“七哥,不如我们……”燕庆堂欲言又止。
“孩子,你可读过李斯的《谏逐客书》?”燕肯堂蹲下身问小宝。
孩子轻轻摇摇头,黑白分明的瞳子犹如寒潭中凝着两丸墨玉,至清至澄。
“庆堂,你背一遍。”燕肯堂回头道。
燕庆堂清清嗓子背了起来。
福伯不识字,自然听不懂燕庆堂背的是什么。
何况这《谏逐客书》并非《三字经》、《百家姓》一类的童蒙幼学,他根本都没听过。
只见燕庆堂毫不思索地一句接一句地往下背,心里头实在佩服,到底是贵族子弟,门第高学问好,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燕肯堂留心看小宝,只见他全神贯注地听着,等到燕庆堂把整篇文章都背完,他才稍稍转过头来。
“你能记下多少?”燕肯堂问小宝。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小宝嗓音稚嫩,但吐字清晰毫不含糊,这么一篇近千字的文章他只听过一遍竟然能一字不落地全部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