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山(36)
杨凡仍记得自己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班上一下子来了两名插班生,一名叫肖玲,一名叫徐建霞,她们都是从城里来的。据说,她们来到农村主要是由于其父母的家庭成分不好才被下放到农村来劳动改造的,其父母在下放劳动期间的工资只能领到70%。可即使如此,在小杨凡的眼里,她们就像来自天堂的人一样。徐建霞一到班上没多久老师就让她担任了班上的学习委员,她们不仅肤色白润长得好,穿得好,而且学习成绩也远比班上其他农村子弟好得多。她们的父母常会到学校来探望,了解学校环境和孩子的学业进展状况,有时还会与学校老师们聊天。
杨凡明显地看得出,几乎所有老师都对徐建霞和肖玲的父母很是尊重,而他们之间的互动,也总是毫无顾忌地在校园内随时随地进行着。有时,大人之间谈得兴起时,老师还会分别把徐建霞或肖玲唤过去,每当此时,她们总是会很有礼貌地先叫一声“老师好”,然而自动地站在老师一边。老师则会做出很是关爱的样子,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她们头,然后向她们的父母称赞二人是如何懂事有礼貌,学习成绩也是如何怎般地好。二人的父母每当听到老师们的称赞时,总是会露出一副谦逊而又愉快的笑容,说:“这都是你们老师辛勤教育的结果,太谢谢你们啦。”其交谈气氛之投机和融洽,常令杨凡羡慕不已。
小时候,杨凡常想,为何同是做父母的,可自己的父母却从未关心过自己的学习情况,而且,不仅如此,父亲曾三番五次地要自己放弃读书回家同他一道务农,还说,多一份劳力就多一份收入。那时,杨凡不明白,为何同样是人,但其观点、态度及生活水准却是天壤之别。
而且,更令杨凡感到受刺激的是,同样是学生,老师们总是对徐建霞和肖玲她们显得特别照顾些。上课提问时,常常是找她们回答,上劳动课时,则总是有意让她们干些很轻很轻的活。她们的校园生活也总是无忧无虚的,仿佛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有“忧愁”二字似的。为此,杨凡曾不止一次地幻想过,要是自己能变成她们、自己的父母也能变成她们的父母一样那该有多也好啊!
杨凡从小就是个很要强的孩子,为了使自己的成绩能超过徐建霞和肖玲她们,他一直暗暗地发奋苦读,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没多久以后,每次班上考试,杨凡的考试成绩均已远远超过她们二人了。这令杨凡想到,农村孩子的智商并不比城里孩子低,只要勤奋努力,一样能取得好成绩。明白这一点,对杨凡日后的人生之路,影响很大。
作一名学生,优异的学习成绩往往能成为受同学们尊敬的本钱,关于这一点,杨凡的体会尤其深刻。进入初中一年级学习之后,杨凡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遥遥领先,选举班长时,同学一致选举他为班长。那时,由于学校离家很远,杨凡班上的同学绝大部分都寄宿在学校。只有到了每周星期六下午,同学们才会有机会回家与父母团聚。那时,有钱的同学可以向学校食堂买菜吃,没有钱的同学,则只能靠每周日下午返校时,从家中用小竹筒或玻璃罐头瓶子装上咸菜和豆腐乳以供一周下饭之用。有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由于杨凡与徐建霞都是等到班主任老师开完班干部会议之后才回家的,这时学校的其他同学早已先走了,因此,杨凡与徐建霞第一次有机会结伴回家。
“你的学习成绩这么好,今后有什么打算呢?” 徐建霞毕竟是城里人,为人大方开朗,她首先打破沉默。
“也难说有什么好打算,现在这种局面,等到高中毕业时有没有大学考还不知道,因此,只好走一步看一步呗。”杨凡说。由于这是杨凡有生以来第一次与别人家的女孩子单独在一起,所以,显得有些特别拘束和心慌。
“其实有大学考当然好,要是没有的话,到时报名当兵也是挺好的。你说呢?”徐建霞说。
“由于每年名额有限,加上如今走后门之风又盛行,没有背景关系,想去当兵恐怕也不容易哩。”杨凡答道。
“这个我知道,不过,有许多事情只要想做,总会不愁没有办法的,是吧?”徐建霞又说。
“这倒是的,但客观条件也不能忽视啊。”杨凡有些信心不足地说。
“只要你有信心就好办,我爸同上面有些关系,到时我让他帮你忙准成。”徐建霞极力鼓励道。
“那怎么好意思去麻烦你爸呢?”杨凡客气地说。
“这个你不要管那么多,到时候我自有办法。”徐建霞自信而又有些神秘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