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山(35)
杨凡从六岁开始就帮着家里人每天外出放牛,八岁开始就承包了全家烧饭所需的薪柴。杨凡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八九岁与同村人爬上东南边六公里外海拔九百多米高的山上砍柴时的情景,由于当时年纪实在太小,有一次不小心柴刀砍到了自己的左手手背上,顿时鲜血直流,多愧同村的杨大叔及时寻找到能止血的树叶子放在他嘴中嚼碎后涂在伤口处并替杨凡包扎好,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杨凡仍记得,那时虽然吃不饱饭,但每天早晨都要空腹上山砍柴,以致挑着沉重的薪柴下山时两条腿总是颤抖不停。有一回下山时,由于坡陡路滑,加上肚子又饿,两条腿颤抖得更加厉害,杨凡一不留神连人带柴一道往山下滚去,幸好前面不远处有一棵树挡住了,否则小命难保。
杨凡共有兄妹六人,由于家里人多,父母无钱给孩子们买鞋穿,平时大部分劳动时间是打着赤脚干活的。有一天,杨凡同往日一样打着赤脚上山砍柴,不小心踩上竹刺,毕竟年少无知,不懂及时清理伤口,直到肩挑着薪柴下山没走多久,杨凡感到来自脚掌心的疼痛越来越厉害,以致瘦削的肩膀根本无法承受两捆薪柴的压力,杨凡不得不忍心将自己辛苦砍得的薪柴丢弃而一拐一拐步履艰难地空手往家走去。可是,好不容易回到家时,父亲却大骂杨凡没有用,砍了半天柴竟一根都拿不回家,于是,将杨凡重重地狠揍了一顿。幸好母亲及时出面制止,杨凡才终于脱离了困境。然而,由于父母的粗心加上贫穷,未能及时请医生对伤口进行有效处理,杨凡脚上的伤口很快发炎了,为此,他整整在床上躺了八个多月。不过,即使处于这样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下,病魔仍没有将小杨凡摧垮。第九个月后,杨凡的脚奇迹般地消肿了,伤口也在一天天地痊愈,终于有一天杨凡又可以在地面上自由地行走了。
这些事情,即使是今天想起来,杨凡还是深深地感到心有余悸。不过,杨凡仍不明白,当年家中尽管穷得叮当响,可却总有干不完的事要做。杨凡记得自己已九周岁了,邻居的孩子们一个个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而自己却仍待在家里不是上山去砍柴,就是外出去放牛。有一次,杨凡吵着要上学去,却给父亲痛骂了一顿。父亲说家中吃饭的人多,干活要紧,又说,反正扶犁种田,读不读书没有什么关系。杨凡明白跟父亲多说也没有用,于是,有一天他偷偷地跑到学校去给自己报名登记了。父亲知道这事后仍不同意让杨凡去读书,就这样僵持了好几天,是学校老师见杨凡已报名读书却迟迟未来上课,以为出了什么事情,便跑到杨凡家来做家访。老师当着杨凡父母的面称赞杨凡,说这孩子思路敏捷,是一块读书的好材料,劝杨凡的父母支持杨凡读书。杨凡母亲是农村里最典型的那种贤妻良母型的女性,她心地善良,勤劳能干,几乎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花在这个家上。母亲听老师称赞杨凡,心中很是高兴,也不管父亲同意与否,便满口答应了老师,说:“凡儿,你明天早上就可以上学去了”。老师因为工作目的已经达到,也心情舒畅地回学校去了。
杨凡在四五岁的时候,那时奶奶仍健在,他曾多次听奶奶说过,多读书就能使自己有一个好前途,还有可能成为一名城里人。所以,杨凡从小就已经知道读书是很有用的。自从上学以后,杨凡一直发奋用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优秀学生”或“学习积极分子”。更为有趣的是,从读小学开始到博士生毕业近二十年,虽然其间曾就读于许多不同的学校,但是,杨凡一直担任着其所在班的班长,而且几乎未中断过。
读书对不少孩子来说都会感到辛苦,然而,在杨凡眼里,读书与上山砍柴相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没法比。因此,在日后的学习生涯中,每当遇到困难时,杨凡总会拿饿着肚子上山砍来相对照,从而进一步坚定了自己对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小时候,杨凡不明白为何农村人的生活会那样苦,为何一天干到晚,竟然连饭都吃饱。当看到城里人一个个细皮白肉,吃的穿的都明显地比农村人好得多,尤其是当看到城里人来到农村在农村人面前显示出高人一等的样子时,杨凡内心感到很纳闷,他想不透为何会如此地不公平、不平等?因此,现实生活对杨凡所造成的最原始冲动就是,希望自己能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名城里人。
实际上,这也是杨凡小时候一直全力以赴为之实现的一个最大理想。杨凡性格中继承母亲的要多些,虽然他从小就非常勤劳肯干,不怕苦不怕累,但同时杨凡从很小时候开始也就明白,农村人的这种苦难生活实在不是人能过的,尤其不是一个心中充满着理想和抱负的人所愿意过的。杨凡从小就有些害怕,害怕有朝一日自己像父母那样无意义、无价值地活着,因此,他一直想方设法避免这种情况在他身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