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钟遥遥(136)

作者:吃一整天


張卓文說,他最晚後天就得出發,去稚內。然後再往北走,去豐原。

可是豐原在庫頁島啊,盧文秋說,你得出國。

張卓文說,去俄羅斯的簽證他辦好瞭。

張卓文此程北上,是由於南樺太(南庫頁島)原屬清朝領土,後來被沙俄殖民,繼而被日本侵占,最後又重新被蘇聯吞並。他想看看當地還留存多少原住民文化。半年以來不見人影,全因他老早就從緬甸跑去越南,住瞭兩個月,再到我國的港澳臺三地,繼而是沖繩(琉球)。剛離開琉球的舊都首裡城,就乘班機來瞭北海道的函館。

“你哪來這麼多錢?”

“我啃老。”

掛掉電話之後,香音問他:

“怎麼瞭,秋君?”

“我那個叫張卓文的同學也來這裡瞭,但他先走一步,這時候已經到前面不遠的村子。說來我們還得感謝他,沒他的話,也找不準方向瞭。”

“他來這裡,也是做研究嗎?”

“嗯。我聽他說,他在研究反殖民的課題,從緬甸的仰光出發,一直到阿拉斯加的育空一帶為止。”

“是不是很遠呢。”

“對。上萬公裡吧。”

“你們的研究,都是這麼宏大的嗎?”

“這取決於你要研究的方面,我和張卓文都是主修文化史的,就著重於這些領域。我自己呢,我的願景就是勾畫出阿伊努文化的藍圖。”

“‘阿伊努文化的藍圖’?”

“嗯。阿伊努文化是什麼樣的,很多前輩學者已經研究過瞭。我想探索的是阿伊努的邊界,如果存在一個可被定義為‘阿伊努文化’的區域,那麼這個區域的邊界會在哪裡。在這個邊界以外,又保留瞭什麼阿伊努文化的特征。這些特征在這個邊界之中,由內向外無疑是逐漸消減的。到某個地步我們就可以說,這裡已經完全沒有阿伊努文化的元素瞭。我想探索的就是這層邊界的位置和厚度。邊界在不同時空也有變化,我還希望能探索這種變化。”

“很複雜吧……”

“但是很有意義,”盧文秋說,“這個問題的研究肯定會持續很多年。也許永遠得不出一個確切答案,但我們都知道在接近答案,就足夠瞭。”

“可是、可是那有什麼必要呢……阿伊努人幾百年來都這麼過著,不也沒什麼問題嗎?”

“中島同學總是隻看見表面的東西。我們要保護阿伊努文化,首先要知道它的邊界在哪裡,才能避免壓縮瞭這條邊界。我們甚至可以讓已壓縮的邊界稍稍擴張,如果能知道邊界在歷史中的演變,我們還能考量引起演變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等,從而估測邊界在未來可能的變化,並做好應對措施。”

她顯出勉強的表情。

“我舉例說明吧,假設有這麼一個部落,他們是捕魚為生的,形成瞭自己獨特的部落文化,”盧文秋在草稿紙上畫瞭一個圈,“這個圈,就是他們的文化邊界——這個邊界和他們的活動邊界很相關,但並不重疊。因為當他們的文化感染周邊民族並使之接納時,他們的文化邊界就大於活動邊界;反之,當他們被同化,或者暫時性地待在某個地方——意味著他們不會在那裡制作陶器、傳播語言之類——文化邊界就小於活動邊界。”他畫瞭另外一個圈。

“然後假如我們知道在歷史上,這兩個圈都一直往南移動。可能到19世紀,就移到這個地方瞭——”他重新在下方畫瞭兩個圓圈,“當然,我不是說他們待過的那個地方就不剩一點文化,很有可能還是保留一些的,或者淡化,或者縮水,這一點取決於那裡的住民——總之,這個部落已經抵達瞭南方。我們發現的是這樣。”

“這個部落叫什麼名字?”

“我隻是打個比方而已,如果你要名字的話——我們叫他們‘冰原族’吧。這些冰原族抵達瞭南方,但是我們研究發現他們曾在北方停留,究其原因,發現是魚群受寒流影響南下,棲息地變動,導致慣於捕魚的冰原族人隨之南下。我們就初步建立起邏輯鏈條——當然現實肯定不會這麼簡單,也許是因為內戰、也許是因為商貿活動等等,各種各樣的因素複合起來,産生瞭有機影響——但這裡我們隻假設是因為魚群移動。”

“嗯,然後怎麼樣呢?”

“我們知道瞭這個原因,就要借助生物學和地理學的知識,估測魚群後續的研究方向。如果全球變暖是大趨勢,那麼北極冰層融化呀,西伯利亞寒流削弱都是可預期的,由於南方水域進一步變暖,魚群有可能會稍稍北移,我們就能估計冰原族同樣會北移——當然說得那麼好聽,現在也沒有這種部落瞭,隻是作為一個參考——北移的話,我們在南方的活動便不會那麼觸及那一層文化邊界而影響他們的文化,並不用急著叫停。我們借著這樣的研究結論行動,能夠很大程度上減少對他們文化的破壞。”
上一篇:收养一叶乔 下一篇:曾经我们努力过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