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112)

作者:风里话


怎麽可能出去?

她出不去了。

韦玉絜低下头,转过身,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游走在黑夜里。兜兜转转,最后在崔氏御史府门前的柳树旁,坐了下来。

小小的一团,蜷缩在树根旁,任由风吹雨打,无人发现她。

她静静看着府门前的羊角灯。

羊角灯比寻常灯笼结实,风雨很难吹灭,但这日实在太猛烈了。

烛火摇曳,忽明忽现。

不知过了多久,最后一盏灯终于也熄灭了。

她靠在柳树上,手中抚着那枚凤凰宝戒,合眼癡癡地笑。

绝路

如韦玉絜所料,平康坊右侧巷子口的二十八人屠杀案,翌日震动京畿,堪比建安十九年城东宅院的晋王妃被杀案。

此乃天子继位后的头一桩大案,就这般出现在皇城之中,新帝大怒,要求严查。

因兇案发生当晚各处城门无恙,如此便很明显,兇手尚留长安城中。是故,翌日清早便封锁了四方城门。

三司长官连同刑部齐到现场勘茶,大理寺和刑部仵作人员对尸体进行检查。御史台和督察院加派人手走访。又因死者皆不是无名小卒,为防高门包庇,首轮后第二日御史台重审全部京官权贵之背景,督察院複审。

第一轮忙下来,已是七日过去。

京畿不比其他城池,长安城中有各国商贩出入,使者往来,百姓也需正常生活,若非战时特殊情况,封城五日已是极限。

毕竟司法处官员已经根据现有证据初查了一遍门户,暂无所获。

是故,这七日后的朝会,除了彙总案情进展,还需讨论的便是继续封锁城门,还是逐一开放城门?

太极宫含元殿中,崔慎提出继续封锁城门十日。更啓奏为提高案子进展的效率,三司同刑部这四处正好可以各领七位死者,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周遭亲友再次进行深而广的走访和查问,同时调出他们先前的案子複查,如此得到更多的信息。

他执笏再道,“且不论十二位执金吾,先论十六位儿郎,臣这些日子翻阅卷宗,发现他们中有十三位原是沾染过官司,被百姓击鼓诉冤过。其中有七位,更是被诉的是人命官司。虽说皆已结案,但难保万一,若是此间生出冤案,如此为人报複,也未可知!”

这话一出,宋氏家主本能得认为他假公济私,公报私仇。

宋琅先是于骊山对其前夫人不恭,后来又抢韦渊清儿子良药,如此恩怨隔在其中,宋氏一族哪敢劳他来查。

何况,宋琅确乃手沾数条人命,皆是由族中花银钱处理。其他数位子弟多来都是如此,或以钱财让被害人改口,或打点关系庇护了案。没有几个经得起彻查。

尤其是三司这等地方,权柄已同他们比肩甚至更甚,其中崔慎身为御史大夫,执掌御史台,更有监察百官之责,若是当真这般抽丝剥茧查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族中一两个纨绔子弟的性命,丢了也是活该,如何值得搭上整个家族的荣誉。

于是,宋琅的父亲便头一个反对崔慎之举,道是不可再封城,即便四方城门不能全部打开,也可择中取之,先开放一处城门,加派人手检查出入之人。如此可保证百姓的正常生活,各府衙正常运转。至于案子,可以慢慢查,不急于一时。

这话落下,其余几处亲人被杀的官员便也听明白了意思。只要时间宽裕,慢慢将这案子挪给刑部,或是大理寺,而不是劳动三司联审,定为重案急案,那麽便无需采用崔慎的法子,查的这般谨慎细致。

故而纷纷附和,不可再封城,且当即刻放开城门。

如此一来,四月十八的这场朝会,朝臣意见相左,分成了两派,各有道理。商讨将近两个时辰后,御座上一直沉默的天子挥手示意中贵人传旨下朝,只传令三司和刑部四位长官,往勤政殿再议。

最后的结果是暂且继续封锁城门两日,两日后若案件依旧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便首先开放东西两侧的城门。若是进展突破,则再封城十日查案,十日后无论结果如何皆解除警戒,开放四方城门。

勤政殿中的四位长官原都是主张封城彻查,天子亦是这个意思。他才继位两月,便闹出如此血腥之案件,死的不是权贵子弟便是皇家护卫,实乃对他天威的挑战,若不彻查清楚以儆效尤,御座之上他实在如坐针毡。但又不得不考虑民声,和各方运作,最后定下这麽个法子。

“陛下,臣还有一言。”这处论完,天子已显疲态,正要让臣子跪安,却闻崔慎的话语又起,他拱手道,“此案发生至今,七日过去,案发地取证也已结束。死者家属都在那处巷子和相连的昭台长街一带请高僧作法,超度亡魂。又因那处靠近菜市口,阴气深重,周遭本就路不平,故而这两日隐传诡言。”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