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刃(91)
作者:站着走路的狗
许畅的声音少有地激昂,高亢起来。虽然还是能听得出在极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同意你把 6.8 和 6.24 命案的凶手,定义成一个心理不健全,甚至有人格分裂倾向的人。”
刘余川猛地站起身来,许畅也扭过头,两个人四目相对。
“但是,你必须能说服我,为什么会把宋允铭作为最大的怀疑对象?不能只跟我讲直觉。”
“这不是直觉。是分析。”
“那你告诉我,你的分析是什么?”
“第一,宋允铭有一个不善言谈,却还是能够给宋允铭施加影响的父亲。你听到了,也看到了,宋允铭虽然选择了文科,但依然还是跟着自己的父亲学习过很长时间的车工。车工,就是制造凶器的第一步。这是你必须承认的。”
是,承认。
“第二,宋允铭有一个言谈举止都很得体,在工厂里的地位很高,管理他人的手段也很高的母亲。那个家里,主外的是母亲冯兰仙,主内的是父亲宋建军。做饭,做家务的都是父亲。但就是这样的关系,父亲和母亲依然相处融洽,没有任何龃龉,矛盾。这看上去,是不是很像很像田文明和浦梅的关系?”
“只是相像,不能说是必然性。”
刘余川孩子挣扎。
“我没有说必然性,我是在分析一个矛盾的家庭关系,在催生一个有心理问题,性格缺陷的孩子上,有重要的外部推动作用。”
“这只是可能性,不是必然性。你是在把一个人列为杀人嫌犯的怀疑对象,不能仅凭这种‘道听途说’的臆测就定下结论。这是不负责任的。”
刘余川的声音也提高了,同样也是压抑和克制的提高。所以发出的声音听上去有些嘶哑。
“田文明生在昆州水泥厂,长在昆州水泥厂。宋允铭也是。”
“这是什么理由。”
“他们都想摆脱昆州水泥厂这个巨大的小环境,却不可得。田文明离开,又回来。宋允铭离开了,却还是要不断地回来。”
却不可得。那是另一种矛盾。
刘余川听得到自己的心,从犹豫,变得摇摆。现在,开始向许畅倾斜。他感觉,自己的直觉也在倒向许畅一边。
“还有,白铜凶刃。6.8 命案,和 6.24 命案,伤口处也检测出了白铜的成分。”
第三十八章 回忆(五)
也许我是一个提前透支了童年,或者在童年期使用加速器,让童年缩短时间,提前结束的人。
这不是在说我少年老成,或者是早衰。更不是抱怨自己太早进入“不惑”之年。
其实,我从小就很享受这种感觉,享受独处的快乐。我觉得我一直就是一个异于常人的人。我所指的“异于常人”的常人,指的是我身边的人,我周围的人,不是所有和我同龄的人。
我不是天才,也不是天生的“变态”。
把它理解为某种形式的“早慧”,也许更恰当。在某些方面,我比我身边的同龄人,具有更好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领悟能力。
而且,我有更好的自控力,很早就懂得了自我审视。
我喜欢做我自己的游戏,我喜欢自己看我的书,思考我的问题。图书,我喜欢郑渊洁的《童话大王》。动画片,我最喜欢看的是《天书奇谭》,虽然一直看不懂。
电影,我也和别人不一样,我喜欢看,还喜欢听《阳光下的罪恶》里配音的话剧腔,虽然一直都学不会。还有最早的印度电影《流浪者》,那还是黑白电影的时代。
拉兹。拉兹之歌。
“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①。
注释①:《流浪者》1951 年出品的印度电影,是印度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
后来我知道了,这是在影射印度的种姓制度。并不是说坏人永远不会变好。
放心,这些都是我自己的秘密,不是我炫耀的资本。它们都只存在于我的心里。我不会拿出来讲给别人听。我身边的同龄人,包括比我大几岁的人,也不喜欢听这些。
他们喜欢的,热衷的,从来不是这些。
“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这极容易引起歧义,让大家群起而攻之的问题,我就更不可能会说给别人听了。
中国没有种姓制度,但一定有“阶层意识”,这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环境里的任何 人,都无法回避的。
哪怕你不接受它,它也依然会用各种方式影响你。
不说这些沉重的话题。回到最开始,说我“喜欢”的游戏吧。我最喜欢的游戏也是不同与别人的。
这要从我的一种特殊能力说起——打苍蝇。
“我同意你把 6.8 和 6.24 命案的凶手,定义成一个心理不健全,甚至有人格分裂倾向的人。”
刘余川猛地站起身来,许畅也扭过头,两个人四目相对。
“但是,你必须能说服我,为什么会把宋允铭作为最大的怀疑对象?不能只跟我讲直觉。”
“这不是直觉。是分析。”
“那你告诉我,你的分析是什么?”
“第一,宋允铭有一个不善言谈,却还是能够给宋允铭施加影响的父亲。你听到了,也看到了,宋允铭虽然选择了文科,但依然还是跟着自己的父亲学习过很长时间的车工。车工,就是制造凶器的第一步。这是你必须承认的。”
是,承认。
“第二,宋允铭有一个言谈举止都很得体,在工厂里的地位很高,管理他人的手段也很高的母亲。那个家里,主外的是母亲冯兰仙,主内的是父亲宋建军。做饭,做家务的都是父亲。但就是这样的关系,父亲和母亲依然相处融洽,没有任何龃龉,矛盾。这看上去,是不是很像很像田文明和浦梅的关系?”
“只是相像,不能说是必然性。”
刘余川孩子挣扎。
“我没有说必然性,我是在分析一个矛盾的家庭关系,在催生一个有心理问题,性格缺陷的孩子上,有重要的外部推动作用。”
“这只是可能性,不是必然性。你是在把一个人列为杀人嫌犯的怀疑对象,不能仅凭这种‘道听途说’的臆测就定下结论。这是不负责任的。”
刘余川的声音也提高了,同样也是压抑和克制的提高。所以发出的声音听上去有些嘶哑。
“田文明生在昆州水泥厂,长在昆州水泥厂。宋允铭也是。”
“这是什么理由。”
“他们都想摆脱昆州水泥厂这个巨大的小环境,却不可得。田文明离开,又回来。宋允铭离开了,却还是要不断地回来。”
却不可得。那是另一种矛盾。
刘余川听得到自己的心,从犹豫,变得摇摆。现在,开始向许畅倾斜。他感觉,自己的直觉也在倒向许畅一边。
“还有,白铜凶刃。6.8 命案,和 6.24 命案,伤口处也检测出了白铜的成分。”
第三十八章 回忆(五)
也许我是一个提前透支了童年,或者在童年期使用加速器,让童年缩短时间,提前结束的人。
这不是在说我少年老成,或者是早衰。更不是抱怨自己太早进入“不惑”之年。
其实,我从小就很享受这种感觉,享受独处的快乐。我觉得我一直就是一个异于常人的人。我所指的“异于常人”的常人,指的是我身边的人,我周围的人,不是所有和我同龄的人。
我不是天才,也不是天生的“变态”。
把它理解为某种形式的“早慧”,也许更恰当。在某些方面,我比我身边的同龄人,具有更好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领悟能力。
而且,我有更好的自控力,很早就懂得了自我审视。
我喜欢做我自己的游戏,我喜欢自己看我的书,思考我的问题。图书,我喜欢郑渊洁的《童话大王》。动画片,我最喜欢看的是《天书奇谭》,虽然一直看不懂。
电影,我也和别人不一样,我喜欢看,还喜欢听《阳光下的罪恶》里配音的话剧腔,虽然一直都学不会。还有最早的印度电影《流浪者》,那还是黑白电影的时代。
拉兹。拉兹之歌。
“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①。
注释①:《流浪者》1951 年出品的印度电影,是印度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
后来我知道了,这是在影射印度的种姓制度。并不是说坏人永远不会变好。
放心,这些都是我自己的秘密,不是我炫耀的资本。它们都只存在于我的心里。我不会拿出来讲给别人听。我身边的同龄人,包括比我大几岁的人,也不喜欢听这些。
他们喜欢的,热衷的,从来不是这些。
“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这极容易引起歧义,让大家群起而攻之的问题,我就更不可能会说给别人听了。
中国没有种姓制度,但一定有“阶层意识”,这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任何环境里的任何 人,都无法回避的。
哪怕你不接受它,它也依然会用各种方式影响你。
不说这些沉重的话题。回到最开始,说我“喜欢”的游戏吧。我最喜欢的游戏也是不同与别人的。
这要从我的一种特殊能力说起——打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