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番外(342)
但是看着“秦”字开头,那肯定妥妥是秦朝推广的东西,能在日常生活中帮大秦刷足存在感。
至于这些东西是不是外来的,重要吗?
太子殿下发表指示:
“庶民只需要知道这是大秦的功绩就可以了,不用知道东西具体是西方来的还是南方来的。”
只有学者才会研究物品来源,尤其农业学者。毕竟对作物进行培育改良可能要去原产地搜寻类似的作物,进行杂交等操作。
不要紧,这些都在农业研究类的书籍里记录了,有需要的可以自行购买。
始皇一边听着太子的侃侃而谈,一边翻看着农事官的奏报,依旧没怎么往心里去。
这些农事官确实很懂控制变量。
太子只是教了这么个法子,他们恨不得把所有变量都控制一下。比如浇水多少、施肥多少、气候变化、土质差别等等。
控制变量法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就会发现,可以琢磨的搭配太多了。
所以春耕在即,闷在家里研究了一个冬天怎么分配试验田的农事官们,纷纷来信表示官田不太够用,请求多批一点。
始皇帝对他们的钻研精神表示了赞许,但驳回了批田的请求。
官田再多也经不起他们都拿来试验,为了防止国库里的收成大量缩水,还是得留下绝大部分田地按照以前的经验继续耕作的。
始皇告诉他们,如果一口气没办法测试所有变量,那就一个一个来。试验田可以给他们多批几年,每年测试两三个,他也等得起。
哪怕都说大一统后天下太平,人口会暴涨,可这也是后面的事情了。
现在即便人口暴涨,暴涨的也是小婴儿的数量。小孩胃口没那么大,粮食暂时不算紧张。
一般要等到他们都十来岁那会儿进入青春期了,才会进入“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阶段,需要高产作物补足缺漏。
始皇下达命令,让他们赶在大量新生人口长成半个劳动力之前,尽量研究出秦稻的最佳种植方法。并且还要积攒足够的稻种,方便推广到适宜种植的所有区域。
农事官们本来还觉得时间很充足,一年测一个变量都绰绰有余。但是看完这个要求之后,立刻就笑不出来了。
原因无他,试验田经常要面临操作不当导致的减产,甚至可能造成种子退化等情况的发生。
所以研究耕作方法不难,难的是在研究的同时还要攒够良种。否则光拿出方法没有种子,庶民还是得种以前的旧稻。
为了达到陛下的要求,他们的研究时间就大大减少了。至少得留出几轮对稻谷进行扩种,收获更多的种子。
一直到陛下的王驾走过三晋回到咸阳,农事官们依然愁眉苦脸,整日里琢磨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难题很快就得到了缓解。
夏季末时象郡的农事官说,他们发现这里气候太合适了。一年可以种三季稻,就是肥力不太跟得上。
幸好象郡常年处在原始森林的阶段,开垦出来的农田土壤肥沃异常。森林种的腐殖质给土地提供了大量的肥,他们可以就近从林中取现成的腐殖质为土地补肥。
农事官请求陛下多多开发象郡的耕田,骆越人数太少了,这样下去好多良田都浪费了。
之前农事官跟着骆越使者来这里取良种时是秋季,正好遇见稻子成熟。他们还以为这稻子就是这个时候成熟的,和普通稻子一样,哪里想到它其实是三熟稻。
始皇帝看完欣喜之余还有些忧虑:
“象郡良田虽好,可那边的气候实在难叫中原庶民适应。”
所以哪怕中原人口多到可以往象郡匀一些,也不是说说就行的。首先人家不想背井离乡,其次人家也担心过去之后会因为水土不服和瘴气、蛊虫病等原因丢了性命。
扶苏想了想:
“那就挑愿意去的过去。”
又不是所有庶民日子都过得下去,总有人活不下去愿意拼一拼的。而且中原地区多的是庶民觉得收成填不饱肚子,里面就有部分人会为了良田迁徙。
这样的人当然不会非常多,但象郡反正也不大。他们又不需要迁几十万人过去把象郡填满,那里大部分地区目前还是森林呢。
所以在各地征召肯去的人,应该能凑够需要的人数。哪怕现在凑不够,等以后庶民家里孩子太多养不起时,就能凑够了。
卖儿卖女这样的情况实在是难以杜绝,倒不如官方直接出手给这些孩子一条活路。
水土不服可以用药调理,湿热地区的病症也能尽量防治,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力还是很强的。总之怎么样都比任由他们被父母卖去给人做仆婢、牵连后代也入奴籍要强些。
始皇微微颔首:
“也只能如此了。”
他又拿起了海南郡农事官送来的奏报。
海南郡在珠江流域,纬度只比象郡高上些许。
华夏大地从北到南最大的三条流域就是黄河、长江和珠江,这三条流域在后世分别归属温带、亚热带、以及亚热带加热带。
但因为先秦时期零度线不在长江而在黄河,所以大体上此时的三条流域气候应当为亚热带、亚热带加热带、以及热带。
后世亚热带地区可以一年2到3熟,不过得搭配季风气候。内陆地区是指望不上了,但是季风没有,温度还是有的。
所以理论上,此时的黄河流域耕作方式合理的话,一年两熟不成问题。
后世的黄河流域一般可以做到两年三熟,部分区域能够一年两熟。不过后世有各种化肥等辅助种植,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气温影响。
以先秦的耕作效率,黄河流域能靠着气候做到两熟,大家就很满足了。
至于长江流域,作物搭配合理的话,两熟问题不大。三熟要看江南还是江北,以及更多的细节操作。
珠江流域则不同。
纯热带气候的南海郡农事官,也惊喜地发来了秦稻有望三熟的好消息。得益于南海郡在这个时代也属于野生森林范畴,人家跟象郡的操作差别不大。
不过农事官也指出,秦稻是一种早稻,或许不是特别适合第三季继续种植。最好寻找或者培育出一种晚稻,补上第三季的缺。
而像长江流域这样地方要搞三熟的话,肯定是要有晚稻搭配的。不仅是晚稻,中间那一季也得仔细斟酌种植什么稻谷,反正不方便照抄南海郡和象郡的作业。
始皇帝原本还有些皱紧的眉头顿时松开了。
若是只有象郡那方寸之地可以三熟,确实是好消息,可也就那样了,加上个南海郡则不同。南海郡可以的话,隔壁桂林郡肯定也行,甚至再往西边的西南夷都可以试试。
两广可不是个小区域,哪怕两地的平原不够多、山林则过于多了,能提供的田地也是海量。
始皇想起一事:
“太子,你曾经推广过一种梯田?”
扶苏知道父亲想问什么:
“南越之地倒也可以推行梯田,不过南越的平原其实也够用了。梯田还是在巴蜀、黔中、西南夷这类山多的地方更合适。”
也就是四川和云贵。
开垦梯田要更费劲一些,这些都得慢慢来。
始皇帝以前只知百越湿热,不事宜人类居住。如今看来,湿热也有湿热的好处,至少许多农作物喜欢湿热的地带。
除却稻谷外,像棉花也喜欢这样的环境。南部的部分田地倘若不方便种植稻谷,多种点棉花也好。
大秦庶民如今还没做到全员穿暖呢。
扶苏托腮看着父亲在舆图上勾勾画画,意识到如今的父亲和上辈子那会儿确实多有不同了。
重生前父亲可没这么在乎庶民的死活,哪怕把继承人往仁君培养,也是为了大秦。
但现在,尤其是恢复记忆之后,父亲明显十分重视庶民的生活质量。大约是以魂体在人世停留了二十年,见证了太多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