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番外(256)
所以祖父为何不提前阻止父亲装病。
桥松一本本翻看着成山的奏折,觉得国君真不是人当的。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当国君呢,是没有遭受过批改奏折的痛苦吗?
韩信进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王上和太孙都很忙碌,唯有太子无所事事。
他疑惑了一瞬,但也没多想。走过去小声把自己看到的事情说了,也没意识到打小报告是个多么可恶的行为。
作为太子特意命人接回来的孤儿,韩信一直都很清楚自己的靠山是谁。所以在他心里太子殿下才是最重要的,他绝对不会隐瞒太子任何事情。
哪怕告状会被公主记恨。
扶苏笑吟吟地给他塞了一块点心:
“阿信最近有没有多吃点饭?我见你还是这么清瘦。”
韩信乖乖回答每顿有吃两大碗,但是不知为何就是长不壮实。不过他现在已经很能打了,不要看他身形修长就觉得他好欺负。
桥松放下笔,盯着这两人。
韩信不明所以地看回去:
“太孙殿下有何见教?”
桥松默默地摇头。
直到韩信告辞离开之后,他才谴责地看向他爹。
他爹对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都那么好,为什么对他这个亲儿子就不能温柔点?
以前他小的时候,父亲还会做做样子装一装。现在他开始接触朝政了,父亲就装都不装了。
扶苏不以为意:
“你都知道我温柔是装的了,那还问什么?”
此话一出,桥松沉默了。
是哦,他爹的温柔都是装的。那他爹对韩信那么耐心和善,应该也是装的吧?
既然是伪装,就没什么好酸的了。
扶苏又说:
“韩信是个天生的将军苗子,以后要为大秦开疆拓土的。你要是有这个本事,我也对你这么温柔。”
桥松:……
父亲你要不要这么现实啊?
桥松据理力争:
“我以后也能为大秦稳固朝局!”
扶苏:“但是你能力没有韩信强,比他差多了。你要是和你祖父一样雄才大略,我肯定对你比对他好。”
桥松无话可说了。
好的,是他不配,他太没用了。
他算是看出来了,他爹就是个纯纯的君王思维。无可替代的人才捧着,可替代的人才随便应付,有小心思的一边重用一边压制,没用的家伙不值得他一个眼神。
凉薄至此,确实是个当君王的料子。
桥松陷入纠结。
这方面他是应该跟他爹学呢,还是跟祖父学呢?祖父好像没这么现实吧,对臣子们大多一视同仁来着。
一视同仁=对谁冷肃着脸,让人看不出他的心思,只能从职位等细枝末节窥探君王偏向。
一个走的是君威莫测的路线,一个走的是狗的路线。好像都有各自的道理,要不他挑着学?
秦王政还不知道他的大孙子即将学坏,听儿子说话也跟孙子似的无遮无拦,完全不在乎史官怎么记,不得不开口打断他的滔滔不绝。
“好了,你不要总和孩子说这些。寡人看你仿佛是头不疼了,把这几封奏折批阅了吧。”
丢过去几封奏折警告儿子收敛一些,扶苏果然乖乖闭嘴了。
史官熟练地记录——某年某月某日,太孙吃韩信的醋,太子搪塞过去,言韩信有大才,尔不如也。
春秋笔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太孙的黑历史详细记录,太子的就选择略写。没办法,太子是他的吃瓜好伙伴,而且王上偏爱太子,史官还不想被收拾。
当臣子的就要足够有眼力见,谁能得罪谁不能,得心里有数。
关中的雪即将化尽的时候,齐国的战事才大范围平息。
但齐王建还是不能回咸阳。
攻打临淄之前,蒙恬迅速拿下了有异心的齐国守将。而后由田儋整合士兵,配合蒙恬攻取了都城临淄。
国都被迫之后并不代表齐国被灭,因为表面上秦人是来协助齐王建归国的。所以后续还经历了一场做戏,齐王建为表感激主动俯首称臣,声称愿意成为大秦的附属国。
蒙恬推脱自己做不了决定,传信去咸阳询问王上的意见。秦王则回信表示齐国乃大国,不好随意收为附属。
实则是秦王政并不想自己辖下有个所谓的附属国,要收肯定是收为正式的国土。
古代讲究三推四让,无论是天子禅位还是老臣致仕,都得有个推辞的流程。反复几回才能答应下来,否则显得太过迫不及待,会被世人指指点点。
齐王建一开始以为秦王也是在走这个推辞的流程,于是反复传信了几次说要归附。
秦王固辞不受,让他很是纳闷。直到被郦食其点醒了附属国的特殊性,才恍然。
当年吴越争霸的时候,一开始吴国就是没有灭掉越国,而是将越国收为臣属。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雪前耻,反手覆灭了吴国,没有像当初吴王那样手下留情只让吴国当个附属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吴国的下场摆在那里,秦王怎么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
齐王建:早说嘛!
齐王建本来也没指望保留齐国的编制,只是一般说归附都是成为附属国,他没转过这个弯来。
既然秦王是这个意思,那齐王建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他找郦食其出了点主意,然后又做了几场大戏。
大意就是用各种自然异象证明自己不适合继续当齐王了,齐国应该并入秦国之中。这是上天注定的未来,阻拦的人都会倒大霉云云。
给自己扯了个顺应天意的大旗之后,齐王建就自请去除王位,降为齐侯了。
这次终于没有再生波折,虽然齐国境内的庶民大多有点无法接受,但庶民淳朴。听说了几则仿佛是神罚的故事之后,就不敢再明着抱怨。
本来意见大的也多是贵族而非庶民,庶民只要日子能过下去,哪里会管是谁当统治者。
而齐国的贵族……之前已经有一波人偷偷投效秦国了,还给秦国筹集了粮草来着。后来见局势不妙,又有人叛投大秦,剩下的齐国忠臣真没多少。
这个时候还没投效的大半是观望党,不一定想维持齐国的统治,只是单纯的没想好要不要转而为秦国效力而已。
蒙恬在齐国没打什么仗,净去抓逃窜的贵族了。大多还不是齐国贵族,而是之前净身出户逃来齐国寻机复国的那些人。
更离奇的是,蒙恬带去抓人的还不是秦国军队。因为齐王建说他们这些人在齐国作乱十分惹人厌恶,这是齐国的遗留问题,不如让齐国军队去抓人处决。
当然,这个主意也是郦食其出的,齐王建没那个脑子。
别管天下人知不知道到底是齐王想处决他们还是秦王想处决他们,反正明面上动手的是齐国士兵。
蒙恬发现像郦食其这样的太子一党确实很擅长搞这种表面功夫,不像他们这些王上的心腹,很多都和王上一样作风耿直。
果然什么样的君上带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臣子。
齐王建自认为该配合的都配合了,于是期待地询问自己能不能回咸阳去。临淄这里没有咸阳待得舒服,他早就在这儿住腻了。
刚去咸阳的时候齐王建还水土不服过,可这两年住着已经适应那边的气候了,乍然回到临淄,他还有点不习惯。
然而蒙恬拒绝了他:
“齐地还有很多城池不肯归附,需要大王协助。”
能兵不血刃的夺城当然比开打要好,开战肯定得死人。
反正和平夺城也能分到军功,虽然没有杀敌枭首那么直观,但咸阳那边也给出了相应的奖励措施。
就是底下那些想打仗的小将有点郁闷,不过他们也知道能少死点人是最好的。不费吹灰之力分到功劳,这不和白捡的差不多?
大不了回百越去打仗。
百越那么多部落,哪怕有的部落肯乖乖归顺,也肯定有不服软的刺头。想打仗还不简单,不急于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