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番外(199)
为此咸阳县令这几年也都不断地在营造高渐离依旧居住在客舍、且时常入宫为秦王奏乐的假象。
哪怕咸阳城中的其余人对这个使者没有印象了,客舍附近居住的秦人倒是还记得这人。
他们主动地帮忙散播消息,说高渐离是个很会击筑的燕人,这些年一直住在客舍。他们隔一段时间总能看见高渐离的车架进入咸阳宫,或许是去给秦王演奏仙乐了。
有人自发站出来解答,咸阳城中的众人就都信了。
原来很久之前出使秦国的燕使居然还没走,他不会是看多了咸阳的富贵繁华,故意赖着不回去的吧?
可以理解,听说燕国十分苦寒,要什么没什么。
但这个高渐离待得好好的,怎么又想不开刺杀王上了呢?
这时官府又出了详细的前因后果。
事情还要从齐王回国说起。
齐王回国之后,燕国那边就很不满,觉得秦国区别对待,单独扣押燕王。
秦国则表示自己十分冤枉,他们既然连齐王都不扣押,为什么要扣押你区区燕王?
这个逻辑就让人没有办法反驳。
谁都知道燕国是个二流诸侯国,很不能打,所以燕王这个人质没什么用处。
“可是那燕国使者不这么想,他虽然舍不得咸阳繁华,却对燕王喜意外地忠心。听闻燕王喜归国不得,头脑发昏之下就做出了蠢事来。”
高渐离仗着自己能时常入宫奏乐,忖度着秦王或许不会防备他的行刺,于是选择了铤而走险。
大约是觉得只要秦王死了,秦国一乱,燕王就能趁机逃回燕国。
可惜事情失败了。
秦王吃了如此大亏,当即震怒。
秦国认为自己这边是遭受无妄之灾,分明是燕王自己流连忘返,与它大秦何干?
“所以王上已经命人连夜把燕王喜送回燕国了。”
“啊?为什么要送回去?不该治罪燕王的吗?”
“你懂什么?王上清清白白,却因为这种误解遭到刺杀。这个时候处置燕王,岂不是正好应了传闻?所以才要把人送回去,证明我大秦坦坦荡荡,对他们什么燕王齐王的都不在乎。”
秦王倘若此时直接处置了燕王,虽然占理,却也容易招致骂名。
毕竟谁也说不清楚你秦国是否当真故意扣留燕王。要是真的,那你被刺杀也是活该啊。
可现在人都送回去了,说明秦王果真是被人污蔑的。如此一来,刺杀秦王的燕国就是完全的过错方,秦国可以光明正大地发难了。
但是这还不够。
过了一段时间,咸阳城里又传出了新的流言。
这次流言的内容是:
“唉,你知道那刺客高渐离是谁吗?”
“这有什么不知道的?不就是燕国使者吗?”
“不止!他居然和之前燕太子丹派来的刺客荆轲是结义兄弟!”
“什么?!难怪他也会做出刺杀王上的事情来!可恶的燕国!必然是蓄谋已久!”
燕国。
新太子前不久才收到了秦王质问燕国使者屡次三番刺杀秦王到底有什么意图,今日又收到了新的国书,指责燕国居然派遣刺客潜伏在秦国长达数年。
燕太子嘴巴都在发苦。
这是个圈套,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但是有什么用呢,燕国毫无反抗之力。
秦国要打就打,找这么多借口是何苦?又要占便宜又要占据名分大义,别太贪心!
作者有话要说:
燕太子:我燕国何德何能!
秦王政:但是这样我儿子喜欢,他不想让父亲背负骂名。
燕太子:可恶!居然还炫耀儿子!有个孝顺儿子了不起啊!
第79章 如此年轻
秦国的第二封国书送来,基本就代表大秦准备发兵了。
事实上,燕太子收到国书的同一时间,还收到了来自边疆的战报。
代郡的赵军发兵攻燕了。
燕太子:虽然我知道你们代郡的赵王是个假赵王,代郡的赵军八成也是跟着秦国混的。但是你们还顶着赵国的名头没去掉呢,能不能不要这么迫不及待啊?!
带头冲锋陷阵的还是李牧的儿子,生活还真是越来越魔幻了呢。
燕国上下紧急调动了起来。
上一次燕国和人打仗,还是赵国建在的时候,而且那时的赵国还算比较强盛。
众所周知,秦国喜欢搞远交近攻。
这个远交近攻不是特指和齐国的来往,也包括燕国。因为秦燕也不接壤,中间隔了个讨厌的赵国。
秦赵有仇自不必说,燕赵同样没好到哪里去。
燕国往上数几代国君都颇有野心,哪怕燕国是个二流国家,也挡不住它想吞掉赵国称雄的意图。
于是自燕武成王开始,接连三代燕王都在和赵国干架。
燕国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和秦国狼狈为奸,趁他病要他命。
比如赵国这边国君新旧交替了,好机会,赶紧叫上秦国兄弟一起发兵。
再比如长平之战赵国被打瘸了,好机会,赶紧教唆赵国北部的臣子叛赵投燕。
又比如发现赵国国内男丁稀缺跑去打一架,发现赵国赶走了名将廉颇跑去打一架,发现赵国……
总之,燕国在赵国看来,就是个烦人的苍蝇。
毕竟燕国的杀伤力不强,每次骚扰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最搞笑的一次是见廉颇被排挤走了,换上了庞煖,觉得他好对付,于是大举进攻,结果因为轻敌被庞煖打了个落花流水。
那么作为燕国的盟友,面对燕国被赵国按在地上摩擦的情况,秦国是怎么做的呢?
秦国表示:赵国欺辱我盟友,我得为燕国报仇。
然后光明正大地发兵攻赵,仗着燕国把赵国军队牵制在了北边——准确地来说是赵军都在北边忙着揍燕国腾不出手来——寻机抢了赵国几座城池。
燕国还得谢谢它秦国发兵支援。
谁看了不感慨一句大冤种。
这一次,秦国作为燕国的好盟友,还是个经历过两次燕国背刺的盟友,出兵出得理直气壮。
担心天下人不知道秦燕之间的过往情谊,太子扶苏亲自执笔写了一篇檄文,慷慨激昂地声讨燕国不做人。他们大秦如此善待燕国,他们秦王如此信任燕王,贵国就是这么对待贴心盟友的吗?!
檄文里就差从秦燕建国开始翻旧账了。
奈何秦燕祖上确实没什么交集,唯一的交集也是燕国参与合纵攻秦,所以能写的不多。
不过不要紧,扶苏总能找到切入点的。
于是檄文的开篇就在细数燕国当初是怎么为了一己私利攻打与它毫无过节的秦国,而秦国国君不计前嫌,在燕国得罪赵国之后同意和燕国一起抗击赵军。
如果说这部分还属于胡扯出来的感情纠葛,后面燕国在和秦国结盟期间,刚即位没多久的燕王喜居然派国相去和赵国交好,就是实打实的背叛了。
当时派去的是个叫栗腹的臣子,带了足足五百镒的黄金过去给赵王祝寿。时间是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那会儿。
昭襄王一死燕国就倒戈了,你细品。
但是燕国的二五仔行为没有持续到一个月,就祝了个寿,栗腹回去后便告诉燕王,赵国现在没有长成的男丁了,青黄不接啊,是个攻打的好时机。
于是燕国立刻筹集了六十万大军攻赵。
被廉颇十万人轻松打回去了,燕国都城还反向被赵军包围,从此燕军多了个“水军”的头衔。
秦王政翻看完爱子写的檄文,轻笑了一声。
扶苏声讨燕国也便罢了,还夹带私货把燕国的丢人事迹一并叙述了出来。等这檄文传遍天下,只怕燕国再没脸出来见人了。
他问儿子:
“你缘何对燕国有如此大的意见?”
之前便是攻打赵国,也没见扶苏亲自写檄文,细数两家祖祖辈辈的恩怨情仇。
扶苏不想说上一世父亲因为荆轲刺秦被六国之人嘲笑了多久,而且如果他所料不差,这件事还得被后世继续笑话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