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番外(184)

作者:无字惊鸿

本来就是个小罪,就算捉拿了也不会罚得太狠。但家里长辈无脑维护,愣是不想让儿女进一趟廷尉司,觉得那样有辱身份。

偏偏宗室长辈确实辈分高,秦王政过去了都要行晚辈礼。

儒法两家的矛盾根源之一就在于此,法与情、法与孝冲突了。偏偏孝这一点已经深入人心,不是你说不启用儒家就可以避过去的。

秦王政当初不过是把母亲远远打发走,就被人轮番劝说,非要他将赵姬接回来。赵姬都要杀子了,换了秦王政不杀母只驱逐都不行。

别说秦王政烦到讨厌儒家只用法家,换阴嫚上都想跟着一起走只重法家的极端了。

说回案件。

那家长辈宣称这点小事我去求一求王上也就过去了,所以廷尉别再抓着不放了。李斯则回复那你倒是去求王上啊,只要王上一发话我立刻撒手不管。

结果那人就是不去,和李斯打拖延战。

阴嫚挑眉:

“这什么长辈啊,本公主怎么没印象?”

李斯张嘴刚要解释是哪位宗室长辈,忽然意识到公主这么说的含义。

自家长辈她当然不可能认不得,那就是故意装作不记得了。对方不是自觉在秦王跟前很有脸面吗?受宠的公主殿下连你是谁都不知道,你哪来的脸?

李斯眼前一亮,觉得阴嫚公主过来真是来对了。换别的公子公主上可不一定这么给力,太子殿下果然还惦记着他,给他送来这么好的帮手。

“行了,这些小事就交给我吧。”

阴嫚直接招呼李斯带人跟上,第一个先去找宗室的麻烦。

李斯立刻麻溜地带上廷尉司的差役,发誓从今天起他就是公主殿下的小跟班了,没有话语权只能听令行事的那种。

谁要是有意见别找他,他做不了主。

朝中各部注入了新鲜血液,比之前的权二代更好用。

扶苏看着递交上来的奏折,发现各部的工作效率出现了显著提升,满意地点头。

他向父亲邀功道:

“弟妹们还是十分能干的,不枉费我悉心培养。”

秦王政深有同感:

“以前倒是小瞧了他们的能耐。”

他总觉得儿女还没有长大,无需烦忧朝中的事务。但如今看来,孩子们比他预料得要优秀多了。

想来也是,臣子家的后代十三四岁就开始安排入官场了。堂堂秦王的子嗣,总不能还不如臣下的儿女能干。

府衙的效率提升,对秦王的负担减轻有很大的裨益。公子公主们发现有些繁琐的小事用不着拿去叨扰父兄,他们就能做主带着官吏在衙中就直接解决了。

秦王政和扶苏相处久了之后,什么都要亲力亲为的心思越发稀薄起来。

以前是没办法,没有足够好用的儿女协助,又不能全都丢给臣子,只能自己上。

如今秦王政可算能放手一部分了。

爱子说得对,什么都自己管只会累坏自己。若想长久地治理国家,还是要适当放松身心,然后养生调理,争取多活几十年。

他是儿女们的靠山,要多看顾着点他们。也免得他不在了,儿女无人庇佑被旁人欺负死。

秦王政原本想说他走了还有扶苏这个长兄在呢,扶苏如今越发受弟妹爱戴了,他自己也很有兄长的样子。

但扶苏立刻表示自己身体不佳,恐怕难以操心弟妹。

他没说自己这辈子不见得能活过父亲,但父子俩都知道话中的未尽之意。

想想最让人操心的反而就是扶苏这个长子,秦王政也就不提让长子以后替自己关照弟妹的话了。

不行,如此重担还是他自己扛着吧。放在爱子身上把人压垮了可如何是好?

另外对太孙桥松的培养也要开始上心起来了,到时扶苏继位后身体孱弱,多余的责任就得儿子替他担下。

秦王政于是开始关心起桥松的课业。

年仅七岁的桥松感觉压力很大,他爹和他祖父都还正值壮年,祖父怎么就开始考虑压榨他的事情了?

扶苏笑吟吟地看着父亲忙碌这些,也不拦着。

随着春耕和清扫楚地都进入尾声,府衙又效率提升给王上减了负,秦王政的闲暇时间增多了起来。

人闲着总要找点事情做,父亲这样就挺好的。关心孙辈的课业是个很轻松的活,毕竟桥松足够争气。

至于儿子会不会因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扶苏才不管呢。

父亲高兴了就行。

一转眼攻楚的部队都陆陆续续回朝了,只剩小猫三两只和残余的匪患没有清除。留下少许部队驻守防止楚地生乱即可,剩下的人都要回来论功行赏。

攻楚一役从准备到结束总共持续了两三年,算是六国之中耗时最久的了。其中固然有楚地贵族顽固的原因在,但更多的还是楚国地盘太大。

光赶路就是个耗时很久的事情,更遑论行军打仗,来回奔波。

军功二代们早就盼着自家父亲回来了,因为他们当中一些年纪比较大的,也到了能上战场的时候。

原本二代们以为攻楚也用不了一两年的,回头攻燕攻齐可能只有王离大兄和杨家姐姐能参与了。没想到楚国战事胶着拖了两三年,给他们拖到了机会。

所以老父亲刚回到家还没怎么休息,就遇到了自家儿女跑来询问什么时候能发兵去攻打剩下的两个诸侯国。

当爹的:……你们倒是让你爹休息两个月啊!

“哪有那么快的?去去去,别胡闹。”

攻楚消耗了那么多粮草,不得休息一下补一补?至少要等今年秋收之后才能考虑再次发兵,不过攻楚太耗费国力了,王上或许会选择多休养两年。

齐国那边基本被秦国掏空了,而且齐王建大仇得报,也不会为了剩下的燕国出粮。秦国只能自己攒粮食,还得思考怎么拿下齐国的问题。

利用了齐国那么久,总不好直接翻脸。

说起来齐王在咸阳待了这么长时间,居然还没待腻。张良可真是太会忽悠人了,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齐国久久不见大王归来,从年前就开始催促了。催到现在没有下文,齐国境内隐隐有另立新主的声音出现。

休息两天后诸将入宫议事。

蒙武便提起此事,询问秦王政:

“王上是如何打算的?再这么下去,齐国必然会拥立新王。”

齐王建日子过得确实好,齐国自己也知道人是主动留下的。但知道归知道,齐国总不能当真几年都没有新国君在位。

哪怕齐王建在齐国的时候根本就不怎么管事,有他没他都一样。可名义上,齐国还是得有个王坐镇啊。

秦王政示意他稍安勿躁:

“寡人已经令齐王去下旨晋封太子了。”

齐王建自己也不乐意被人顶掉齐王的位置,他只是出来旅个游,多玩两年怎么了?秦王还许诺他可以去各地看看呢,他打算下个月就启程去见见陇西的风景。

所以王位还是得给他留着的,那么立太子就只是个安抚臣子的举措。他没打算真的让太子顶替他,得选个合适的儿子才行。

那个儿子没野心,齐王建不好说。但是哪个儿子懦弱,他倒是一清二楚。

旁人不会为了这种理由就立个担不起大任的太子,那是拿国家开玩笑。万一齐王真的有什么不测了,按照规矩齐国只能任由太子继位,这样一来等待齐国的除了臣子篡权就是发生夺位内乱。

齐王建哪里看得到那么长远,他只管自己高兴就好。

倒是偶尔问过几句,被灭的魏韩楚复国了没有,他在秦国腹地消息不够灵通不太清楚。

在齐王想来,这几国迟早是要复国的。要是复国了,他就得回国去了,免得到时候几国趁他不在家偷袭齐地。

张良用话语把人忽悠住了,也没明说复国没有,只道快了。齐王建就下意识理解成已经在准备复国,这两年里就会成功。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