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琐事(99)

作者:金桫椤

封尚道:“此事说来话长,是妙音娘子写信邀我前来建康一叙的。”

谢重眯眯眼道:“支妙音?”

封尚道:“正是。”

谢重道:“此人深受司马道子看重,确实不容小觑。”

封尚深深的同意,道:“正是啊!”

谢重道:“闻记藏书乃是支妙音所要?”

封尚道:“非也。只是珝公子觉得多少金银不如几卷古籍。”

谢重点点头,非常赞同,看来谢珝对支妙音此人也是知之甚深。

封尚道:“如此甚好,子彧就不打扰了。”

谢重道:“且慢,谢重还有一言,请代为转告桓公。如今刘牢之屯兵京口,乃是进可攻退可守之意,若是任由他继续壮大,恐怕不日便会登堂入室,急需遏制。”

封尚听完此话,后心一凉,便道:“如此说来,最先受制的便是谢琰将军的徐州了?”

谢重点点头道:“谢氏门楣已然沦落至此,还请桓公代为转圜。”

封尚一拱手道:“子彧必将此话原封带回南郡。”

谢重道:“有劳了。”

看着那人取了几本闻记的藏书便急匆匆的走了,谢重心中忧愁起来,老师既然已经帮忙打点荆江防务,必定是要徐徐图之。谢珝是否已经与老师联手了呢?谢珝之志在于刘牢之,甚至还有司马氏,老师志在桓氏,二者有何交集呢?

谢珝当初为自己所用,归附于桓玄,只是为了埋下一颗棋子。如今既然到了南郡,便不再与自己联络,而是自作主张起来。

不过从殷杨二人的遭遇来看,想必二人是联手了,才会连消带打做的如此完美。既然是这样,离老师报仇之日就不远了,只是要看谢珝借桓玄之手灭了刘氏之后,如何让桓氏走上不归路。

已多年未见老师,不知他如今是否还记恨自己,年少轻狂之举,确实欠考虑,不过不后悔。如果当初耐心些,是不是就不会惹的老师多年躲避。

如果有所联络的话,自己也能老师争取一些先机,他苦心经营的事业,也能尽上绵薄之力。如今,只有从他人口中才能得到一点老师的讯息。

徐州是最后一块肥肉,老师会毫不犹豫的送到桓玄的口中罢,毕竟只有在全胜之时的灭亡,才会使一族灭亡。既然如此,是不是需要亲自去徐州呢?

谢琰此人骄纵蛮横,自视甚高,常常以为自己可以力挽狂澜,兴盛谢氏全族,却不知道,接下来倒霉的可能是自己。怕是刘牢之正对这块肥肉垂涎欲滴,可是桓氏现在还不足以与刘氏一搏。

谢重思来想去,先去信一封给桓玄,又寻了几名御史,准备联合上疏。意为,孙恩叛乱皆因刘牢之陷害朝廷股肱之臣身死,以至于百姓□□为之伸冤,朝廷应严惩出卖上峰,求取荣华之罪臣,以平天怒人愿。

想必是封尚已将谢重之事告知,桓玄给出的回复十分迅速,快马加鞭的便把事情办妥了,于是谢重也着手自己这边的一上疏,二上奏,三死谏。

朝廷马上有了回复,申斥了刘牢之,夺取了他数州兵权,分散到各世家手中,责令他即刻出海扫清孙恩余孽,平息此事。

作者有话要说:十月的前三天停更,感谢大家!节日快乐!

第50章

刘牢之,字道坚,本是彭城郡人。乃是雁门太守刘曦之孙,征虏将军刘建之子,膝下只有一子,名敬宣。

此人生长于尚武世家,自幼熟读兵法,崇尚武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少年之时,在父亲军中就小有名声,传言可以手劈木,勇武非常,故而,军中人人都识得这位异目赤面的骁勇小将。

后来,谢玄又看中他果敢刚毅,足智多谋,便应招入帐下,任参军,一跃成为北府军中赫赫有名之人。

淝水之战时,由于他率五千精兵在洛涧大破梁成,在苻坚败后率军攻陷谯郡,便晋升龙骧将军、彭城内史,赐封武冈县男。在与前秦的战争中,多次大败敌军,打的苻丕等人闻风丧胆,仓皇鼠窜。

虽然谢氏没落后,一时间只停留在低微的官位上,却在军中十分的受人尊崇,心腹将领极多。后来王恭慢慢接替了谢氏双雄的地位,整合了分崩离析的北府军将领,北府大军才有了往日的风采。

王恭乃饱学之士,少有美誉,志向远大,有过人情操,且自负才能和家族地位,常有担当宰相、辅臣之志。对于戎马出身的刘氏不够重用,其帐下谋士馋荐之臣,常为此非议刘牢之。

大败王国宝之后,更有人指其颜而笑其愚,背地里说王将军只当刘氏为行兵打仗的武夫,不堪大用。此事被不久便传到刘牢之耳中,他自负有才,故深恨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