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风云——曹丕和郭女王的相伴人生路(48)

作者:金笔帛书

另外,谢谢收藏我文的朋友,我之前由于一些对发文的困惑,再加上人生方向有些选择和调整,所以耽误了好久,很抱歉。但是思考再三我决定在这里更完这篇文。这篇小说早就已经写完了,所以无论如何不可能坑掉。

第25章 女儿伤心有谁知(二)

原来无极属冀州,早早地就归了袁绍辖下。这三嫂的丈夫甄达仗着读过几年书,在袁府里谋了个小吏的差事。

袁绍膝下有三子,嫡长子袁谭,原配所出;幺子袁尚,继室亲生;就中间一个袁熙,非嫡又非长,颇受忽视。庶子在这种深宅大院里,日子并不好过。虽明面上该有的份例都是有的,可暗地里不知受多少不公、吃多少闷气。比如不论是丫头、仆役、跟班,乃至姬妾,聪明伶俐的早被别人挑了去,下剩的才轮得到他;嫡子的仆人就明着比他的仆人志得意满,等等等等,这等琐碎小事不知凡几。就连婚姻大事上,世人眼里他也是不能与嫡子相比的。凡与袁家地位相称的家族,嫁女的时候也是优先考虑嫡子的。虽说仗着袁氏高门,他娶的也是官宦人家的女公子,可其妻的出身家世与妯娌里们一比就矮了一档。好在袁熙为人还比较豁达,也知道高门大族里惯是这种风俗,也不去计较,算是一种认命吧。

袁绍平日里事多,也管不了这许多。偶然抬眼看到这个儿子,与那两个一屋子金奴玉婢比起来,身边寥落,窘迫不少,也没个像样的人伺候,也是有些不忍——毕竟自己也是庶子出身,自是知道他的难处——便有心寻一房好的姬妾与他,便着身边亲信好好打听着,出身倒不重要,难得的是模样性格品行要好。

甄达得了这个消息,起初也没在意,回家时候当府里的谈资闲磨牙。倒是他媳妇灵机一动想起来,便撺掇甄达去说这事。甄达心想不错,这也是好事,若成了两头讨好。便与妻子如此这般商议了一番,第二天去找与他相熟的管家提及了此事,说自己这个族侄女怎么怎么好,乡邻怎么怎么称赞,“算算也到该出阁的年纪了,就只不知可否定了人家——我这几年不常回去,也不太知道。若您觉得合适,我就跑趟腿,回去问问。”管家答道:“若果真如你所说,倒是一桩美事。你可说的是真的?”“句句属实,乡里都知道,您尽可差人去打听。”“嗯。你且稍安勿躁,待我请大将军示下。”

讲到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就是这个“大将军”头衔。这个大将军就是指的袁绍。这可不是恭维的称呼,而是朝廷正式的封号。大将军在两汉是什么样的存在呢?他比丞相或者三公都高。一个军职为何比文官体系的最高长官还高?这就说来话长了,得从前汉孝武皇帝那儿说起。

汉武时候,大将军卫青得武帝一手提拔,军功卓著,却又低调内敛,并不居功自傲,对帝忠心耿耿,深得武帝信任。武帝时候还是有丞相之职的。丞相作为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从制度上说朝廷大小事宜皆要经过他,上听下达,很容易造成一种局面,即相权与君权之争,对皇帝形成掣肘。而汉武帝由于北击匈奴威望很高大权在握,很容易驾驭了整个朝廷,因此,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建立内朝,由身边亲信组成,直接听命于皇帝,而以丞相为首的朝廷文官体系相对地就被称为外朝。所有政事,皆由內朝先商议了,方在外朝公布执行,实际上就架空了外朝,皇帝大权独揽。

內朝制度要想确立,內朝的势力必然要大到外朝的文武百官不敢反对。而大将军卫青,外于文官体系,建功无数,在军中威望颇高,又对皇帝忠心耿耿,必然是內朝最佳人选。因此,武帝给予卫青无上尊荣,甚至希望文武百官皆要向大将军下跪行礼,实际上因为,此时的大将军是天子的拳头,尊崇大将军,就是尊崇內朝,就是尊崇天子。一时间,大将军比丞相还尊贵。

到了武帝儿子昭帝时的大将军霍光,更是不得了。昭帝即位时年幼,霍光大权独揽,把持朝政,势力大到后来影响废立之事。说白了,此时的大将军,站在文官体系之外,其实在代行君权。所以,大将军这个头衔从那个时候起,就再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军职概念了,他代表了皇权的延伸。

不过一般人分不清这些,只是大将军的尊贵身份深入人心。但不是每个皇帝都像汉武帝那般有威望能驾驭如此高官,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像霍光那样大权独揽,而大将军这个头衔又是外于朝廷文官架构体系的,没有大将军也不影响朝廷日常运作。因此丞相常有而大将军不常有。大部分时间里,丞相还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君权与相权的拉锯才是常态。后来,为了避免这种争夺,丞相这一职位被取消,朝廷官员体系的最高长官为三人,称为三公,各人执掌一个领域,分化了相权。虽然“三公” 这个词汇很早就有,但各朝代有不同的含义,到汉时取消了丞相,“三公”才成为地位相仿、互相牵制的三个最高官员的制度。袁绍家族就是四世三公的豪门世家。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