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风云——曹丕和郭女王的相伴人生路(14)

作者:金笔帛书

曹丕一听,正中下怀,答曰:“君侯如此盛情,某却之不恭,便在此谢过了。只是这郭氏,我见她不俗,不知是何来历?”

“这郭氏是因家道中落,年十五时流落到本地,因家里实在无以为继,不得已卖身到寒舍,便在那乐坊里学舞乐琵琶,如今已又过了十有五年矣。听说原本也是出身士族人家,人倒是安分守礼,并不争强出头,实不相瞒,这么些年,在下竟不曾发觉舍下还有人有如此技艺,若不是这次为迎贵客特特挑选,竟然几乎令明珠蒙尘。就连她这身世来历,亦是这几日我特问了乐坊掌事方知。”

“既如此,她岂不有家属亲眷在此?怎舍得骨肉分离?”“将军有所不知,这郭氏父母早亡,只有叔父,前些年已回家乡,她只孤身在此地。这些年来,虽在舞乐上不太出头,然则因早年间读过书,识得诗词曲谱,这却是难得,班主掌事们舍不得放她出去,便在乐坊教导舞姬乐师,不想光阴似箭,一不留神耽误到现在,仍是孑然一身。不过这怕也是天意安排:这女子仪容不俗,不似福薄之人,恐穷巷陋室久留她不得。果不其然如今得此机会侍将军驾前,也不枉她蹉跎一场。”

原来当时风俗,看人是很讲究面相仪表的,相信这预示了一个人的命运和福分。因此不只才学重要,外表同样重要。要不然当年吕太公怎么一见高祖皇帝面相,就肯把妙龄女儿嫁给这么个中年破落户?袁绍怎么又会因为小儿子相貌好而更看重他?那孙策为何因脸上受伤就如此悲愤而死?就是因为那时候人对外貌之重视,脸上有如此伤疤,难登大雅,破相不只是好不好看的问题,等于毁了他所有的雄心与骄傲。举个极端的例子,假使某个皇子身有残疾,除非有特殊情况,基本上就排除在皇位继承人的考虑范围了,不够体面,没有福相。因此上,铜鞮侯搬出面相与天命说话,比较容易让人信服,也间接奉承了曹丕。

曹丕听罢,点头道:“原来是这样。怪道我看她形容举止与一般女子不同,原来也是读书人家的女儿。”

铜鞮侯看该交代的也交代完了,便起身告辞:“时候也不早了,将军明日还要启程,如今必公务繁忙,在下便不再打扰了。外头三辆马车与将军留下,明日就让这舞乐班乘用——将军远道而来,如今仓促间也难寻车马给她们用,还有一车是送给丞相及将军的礼物并她们几个的行头等物,也请笑纳。”

“难为君侯安排得如此周全,某感激不尽。”曹丕道了谢,铜鞮侯告辞而去。这边厢曹丕吩咐下人使女招呼人下车,安排房舍不提。

郭氏每每想起那一天,都觉得,她的天空,从此忽然明丽了起来。仿佛与过去的一切告别,有了新的人生。那天她们来到驿馆,坐在马车上等侯,过了半晌有车夫将马车牵到门口,便有使女来请她们下车,便看到君侯迎面走来,交代了句:“你们要谨守分寸,小心伺候。”便乘车离开。郭氏便知这事成了,顿觉如释重负。

到下午,郭氏正坐在屋里出神,忽见使女来请,原来是五官将想听琵琶。

郭氏理了理钗裙,抱着琵琶随使女来到五官下处,便有下人通禀了,开门将她让进厅内。郭氏进去看时,曹丕正坐在案后翻书,她便向那案前席垫上跪坐了行礼。

曹丕见她来了,便闲聊几句,问她家乡家世及如何流落至此,郭氏简简地答了。便又夸她琵琶弹得好,问起如何学得,郭氏便聊起在乐坊里的日子,曹丕见她言辞文雅、谈吐不俗,又兼温柔妩媚,甚是动人,心下欢喜,便又令她弹奏一曲,更是令人心旷神怡,于是赞不绝口,便有心将她收入房中。

而郭氏,由于这次坐的近了,便看清这五官将的样子,果然眉目清朗、隽秀斯文,说他儒雅,又不尽是书生的样子,身上透着一股子练武之人的挺拔昂扬之气。而最引人注意的,却是他的双眼,只见他目光悠远,一静时似有无限深意,一动时又顾盼神飞,一看便是聪明清透之人。更难得的是,说起话来温文尔雅,沉稳有礼,并不以势压人,反倒透着温和与谦逊,郭氏觉得,他的声音,从耳内一路熨帖到心底,平复了她久以来那焦灼与动荡的心情,一颗心渐渐地就安稳了下来。

而如今离开那铜鞮县境内已有半月。公子出门去行公务,她就在驿馆里一边等着他,一边想心事。

这几日是自打父亲去世后这么多年来,少有的快乐日子。她有了依靠,内心不用再焦虑,每天的日子颇有了些岁月静好的味道,可以闲看云卷云舒,嗅那花香、闻那鸟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