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涛声(5)

作者:芳菲袭予/俞夙汐

七、外官

节度使:宋代派文臣知军州事,代替节度使之职,于是节度使官位虽高,并无实权,是亲王或将卸任的将相大臣的荣誉职称,虽名为某某道或某某军节度使,实际并不履任。此外,观察、防御使、团练使以及刺史都作为虚衔,虽带某州之名,但并不履某州之任,名为“遥郡”。

知州、知府:宋以朝臣充任各州、府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某府事”,简称知州、知府,主管一地民政、军政。下设通判、司理参军、司法参军、司户参军、录事参军等幕僚官职。

经略使: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宋代以文士充任,主要设在西北﹑西南边境,但不常置,主要在战时设此官职,实际主导指挥战争。

安抚使:宋初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后渐成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北宋真宗咸平三年﹐始设西川﹑峡路安抚使﹐泾源等十五军州安抚经略使等。以后﹐凡诸路遇天灾及边境用兵﹐辄派安抚使“体量安抚”﹐事毕即罢。仅陕西﹑河东﹑河北及两广等路常置安抚使司﹐掌管一路民政﹐以知州兼任安抚使﹐但必须由太中大夫以上或曾任侍从官者兼任﹐官品低者只称“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或“管勾安抚司事”。

经略安抚使:在诸路置安抚司或经略安抚司,以朝臣充任,掌一路军政之事,称帅司。实际是综合了“经略使”与“安抚使”的权职,主领一路军政,一般战时才设,出任此任的基本都是有胆有识的京官朝臣,一旦功成,回京就是平步青云,甚不乏直接拜相者,比如范仲淹和韩琦,堪称此中翘楚典型。这就是所谓“出将入相”吧。

各路监司

宋代在中央与府、州、军、监之间,设监察区“路”,路级机构有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司都兼有监察本路各级地方官吏之责,通称为“监司”。

1、转运司

简称“漕司”,宋初只负责转运物资事务,后兼举察本地区知州、通判等官员的政绩。

2、提点刑狱司

简称“宪司”,主管一路刑狱及治安事务,也有监察官吏之责。

3、提举常平司

简称“仓司”,掌管一路的常平仓、广惠仓,以及免役、市易、农田水利等事务,也负有监察官吏之责。

最后,插个宋代官员头衔的小知识。

宋代官员一般都有超过一个头衔,比如宰相,一人可能顶四五个头衔,还有人明明领京官的衔,却在地方供职,这是什么原因呢?

实际上,宋朝官员多有三个头衔(少的也有两个),即官、职和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官是虚衔用来定俸禄和官位,职是宋朝士大夫的特殊职称,差遣才是实际职务。

第2章 兵制

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宋朝的军政大权就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欲调动军队,须行三步走:

一、皇帝下旨

二、枢密院领旨下发兵符

三、率臣(主将)得旨、领取兵符前往调兵。

枢密院是宋朝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掌军权及军令,但麾下无兵,因统兵权归于三衙,即:

1、殿前都指挥司(简称殿前司);

2、侍卫马军司(简称马军司);

3、侍卫步军司(简称步军司)。

此三为中央最高指挥机关,统领禁军和厢军。

下面先说说三衙那些事。

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并称三衙,统辖殿前诸班、直及全国禁军、厢军。三衙分别以都指挥使(殿前司都指挥使俗称“殿帅”、马军司都指挥使俗称“马帅”,步军司都指挥使俗称“步帅”)、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为长官,基本都由皇帝亲任(受任者自然都是亲信中的亲信)。而三衙长官的待遇也相当高:

1、俸禄优厚(可与宰相齐平)

2、恩荫妻子

3、上殿奏事可免繁琐礼节。(仁宗朝规定:“诏殿前、马、步军,今后所奏本司公事,除系常程依旧例转奏外,如有非泛擘划,急速公事,在后殿祗应,便令免杖子,窄衣上殿;若非本司公事,别陈利见,即关报閤门,依例上殿,更不旋取旨。”)

不过在两宋“文治”的大前提下,武官终是要被文臣压一头,所以三衙长官当宰相面前还是低一等,须毕恭毕敬,揖见后者。

《文献通考》卷58《职官十二》曰:“三衙内中见宰执,皆横杖于文德殿后,立廊阶下唱喏;宰相出,立阶揖之。外遇从官于通衢,皆避焉。此礼久废,惟内中横杖之礼,至今不废。”但宰相也要以礼相还,如仁宗朝王曾为相,“殿前副都指挥使、振武节度使杨崇勋尝诣中书白事,属微雨新霁,崇勋穿泥鞹直登阶,曾颔之,不以常礼延坐”。杨崇勋虽不得预坐,但从此事可以看出在“常礼”即通常情况下宰相是要给三衙设坐的。

上一篇:寻鼎 下一篇:当归之日且当归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