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睡不醒(100)
“怎么回事?”母亲率先开了口。
一开始没人回答她。
还是亚伯圆了场面:“昨天没有休息好,今天可能有些不舒服。”
女人转眼看了看丈夫,一副早已料到的神情让该隐暗自咬牙。
——她永远只想着我们会做什么坏事,却看不到我们做了什么好事。
“神明会体谅你们的。”男人在一旁应道,“去祭台吧。”
他们各自带着新出的麦苗和腌好的野猪肉前往祭台。
按照父母的指示,两个少年先捧柴堆,将柴火送进祭台中央,然后点起火来,让木柴熊熊燃烧。
“燃烧的烟雾就是神明领受供品的象征。若心至诚,就见青烟直上;若心不诚,再好的物件也悄无声息。”
女人在一旁念着,看着亚伯把肉块扔进火中。
“噼啪”的燃烧声中,肉块渐渐翻卷、焦黑,青烟袅袅升上云端。
接着是该隐。他将手里的一簇麦苗丢进火堆。云烟飘舞,小小的麦苗竟与肉块烧出了同样壮观的烟尘。
“同神明说说吧。向祂祈求丰收与富足、平安与喜乐。”父亲在后面指引道。
亚伯瞧了一眼该隐,见他没什么反应,又收回了自己的目光:“愿神降下物产丰盈的福与家庭和乐的福,亦指引我未来的道路。”
他的声音很轻,融化在雀跃的火焰中,谁也没听见。
然后是该隐。
他闭着眼睛,面容显得很疲惫,默念了几句话,凝视着火堆,半晌后,向后退去。
父母两人走上前来,对着火堆虔诚地跪倒,拜了三拜。
仪式这才算完成。
“让火继续烧,你们去做自己的事。”女人挥手,让众人散开。
亚伯和该隐一个去了麦田,一个去了羊圈,父母则返回自己的住所,去做自己的工作。
从祭神那一天起,他们的关系产生了极其明显的变化。
该隐不再爱说话了。
他们之间的言语交流明显地少了,少到亚伯一度以为该隐因为他们的争执出现了什么负面情绪。
但这种担心渐渐也消失了。
因为该隐只是换了一种交流方式。
一种更原始、更纯粹、更直接的方式。
肢体交流。
言语没法表达出来的东西,该隐就换了贴面、拥抱来说。
这一套交流方式持续了一个多月。
亚伯承认,这种交流确实有助于“促进感情”。
言语的沟通被动作取代,无论表面上亲疏如何,那种由衷的关心之情倒是真的能通过拥抱与近距离接触而传达到内心。
不过也因为他们单独居住,时间久了,亚伯竟然对交流方式也产生了认知偏差。半个月后父母前来探望,他差点张开双臂上前迎接,不过被该隐拽着衣角拦下来了。
暗中感化。
亚伯清楚该隐的想法。
他不打算拒绝,但也不打算回应。
太复杂了。
一个封闭的人际网里,出现这种介于亲情与爱情之间的感情,要如何回应?
说起来,为了证明“世界很大,人类很多”,亚伯倒真的带着该隐沿河走了一趟。
该隐熟识林木,便负责挑选木材,用来造船;亚伯则用屋里仅剩的布片缝了帐篷,又准备了瓶瓶罐罐用来收纳食物和饮用水,还收集了柴火以备不时之需。
趁着一个风和日丽的晴朗早晨,他们坐着船顺流而下。
大自然确实是治愈心灵的良方。
以往的种种矛盾、争吵最后都化为对阳光、流水和灌木丛的惊叹与赞美。孤独的小舟里,他们同饮同食,清晨在岸边收集浆果菜叶,白天迎着明亮的湖波一路前行,晚上则在陆上安营扎寨,将帐篷一遍遍钉进地面,那时候,连简陋的帐篷也显得格外重要。
他们在河面上飘行了四天,算上探索周围的日子,恐怕能有近十天。但最后,亚伯还是没能找到一丝一毫其他人类存在的痕迹。
“我说了,没有其他人。”该隐的语气真诚又委屈。
但亚伯还是不信。
“世界这么大,不一定随时能找到他们。”他宽慰自己。
“如果有,早就有了,何必等到我们去找他们。”该隐趴在船边,将手里的樱桃在河水里浸透洗净,递给亚伯。
“也有可能是因为季节迁徙,这段时间河流附近没有人居住。”亚伯认真地想理由。
“这可是春夏,最暖和的季节,这时候都没人,冬天怎么可能还有人?”该隐反驳着,正巧看见樱桃的鲜红汁液从亚伯的唇边滴落。
他忍不住舔了舔嘴角。
亚伯没看见对方的眼神,只顾着向两岸的林间眺望。
下一刻,仿佛历史重演,他又被该隐一个倾身压翻在小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