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1039)
作者:名剑山庄
“老师,”黄子澄说道,“龙江造船厂有一件事情,不太好办。”
何夕一愣,目光在黄子澄身上停留片刻,说道:“说吧,到底什么事情?”
黄子澄说道:“木料,特别是大木料。南洋的运铜船,都要大船,最少是五桅船,甚至更大。只是大木料有些缺乏。”
何夕微微皱眉,他觉得有些奇怪。
运铜船用造大船,这一点并不奇怪,有效的运输比造成的。可以这样说,同样十万吨的运输量,如果是一艘船,投入的人力物力是最少的。但是如果十艘船的话,就要投入数倍的人力物力,而且小船在很多时候,抗风能力也不好。问题就更大。
更不要说,从中国到吕宋,从洋流上来说,并不是很顺的。小船更容易随波逐流。更需要大船来横渡大洋。
只是有一个问题,让何夕有些不明白。
黄子澄在辽东好几年,主持的事情,就是各地工厂建设。他也是有人脉,未必需要何夕出面的。之前的机器是这样,而今的辽东大木也是这样的。
虽然说,辽东大木根据程度不一样,也是比较稀有的。特别是造大船的时候,需要的龙骨,也是高几十米的大树才能有的。当然了,这个时代也有了拼接木头的技术。但问题是,这种技术还是比不上整体大木结实。
这种大木,就好像修建宫殿的梁木一样,虽然有,但是数量不多。而且大部分造船厂,其实并不用的。无他,不是不好,而是不经济。
可以说,在木船时代,限制船只大小,很多时候就是材料问题。
只是这些问题,在黄子澄这里是问题吗?
何夕觉得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何夕问道:“怎么这一点小问题,还需要我出面?黄子澄,你在辽东白干了?”
黄子澄说道:“老师,这也是没有办法的。我打听了,太子殿下要修建新北京城,所有合格大木都压下来了。不许调用,我也想了办法,但是他们不敢违背太子殿下命令。我又没有门路找太子,只能请老师出面了。”
何夕听了,心中微微一惊。
窥一斑而见全豹。通过这一点小事,何夕就已经看出来,太子对辽东的影响力了。
这才多长时间,黄子澄才离开辽东半年,就已经人走茶凉了。他其实与黄子澄一并离开辽东的。而今他说的话,在辽东还有几分作用,特别是在太子的命令与自己的想法抵触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听自己的话?
一时间,何夕有一些沮丧。
太子的先天优势太强大了。强大到何夕有些失去信心了。
何夕心中暗道:“必须尽快回到辽东了,否则我这个辽东巡抚的头衔,真成为加衔了。”
何夕心中如此想,但是在黄子澄面前,却表现得非常自信,好像一点也不在乎一样。说道:“好。这事情交给我便是了。”
黄子澄说道:“多谢老师。”
黄子澄解决了心头的大事,变得轻松了许多。接下来只剩下细细观察南京的工业基础了。
不得不说,南京是仅次于辽东工业区了。
以太平铁厂,龙江造船厂,景德镇官窑,江南织造为首,虽然不及辽东全面。但是也相当可以的。特别是龙江造船厂,让何夕叹为观止,即便何夕拼命追赶。但是人才培养还是需要时间的。
当今为了与陈友谅争锋,朱元璋不惜一切代价加强龙江造船厂,可以说,将当时朱元璋治下所有的能工巧匠都加强到龙江造船厂之中,在覆灭陈友谅之后,这种趋势也没有改变。
后世的郑和宝船都是出自龙江造船厂,就可以看出龙江造船厂的底蕴有多么雄厚了。
如果有一天海上争锋,水师打成什么样子不去说,单单说造船能力,只要有足够的材料。龙江造船厂下饺子的能力,决计要胜过辽东的。
而太平铁厂从产能上,是落后于辽东铁厂,但问题是,就供应军队来说,太平铁厂是搓搓有余的。用现在大明军队来说,即便几百万,太平铁厂也是能供应的。
可以说,大明军队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太平铁厂的产能才对。
何夕自己也没有察觉,不知道为什么他已经将辽东与南京,放在一个完全对立的局面之下来对比了。
何夕在龙江造船厂待了整整一天,回来之后,就立即召见己方所有人,对这一段时间进行最后的总结。
……
朱元璋看着最后的定稿,一时间,思绪翻飞。
其实,就内容来说,并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何夕进行了很多妥协,但是最基本的几项内容,都保存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