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公务员(1009)

作者:名剑山庄
六百年前的人与六百年后的人有什么不同?有太多不同。有什么相同,也更多的相同。

最少人性本身变化是很少的。

几百年前,人人想往上爬,几百年后,人人想做人上人。

几百年前,人人想当官,几百年后,也是人人想当官。

悲哀也好,人性也罢,事实就是这样。

天下间,没有人不想过好的生活。

何夕坚信自己能够给天下百姓带来更好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跟随何夕的。练子宁,黄子诚,乃至于刘璟,等一些文臣,他们也是一个时代的精英,不是那种三言两语就被骗了的,愚夫愚妇。

他们之所有跟随何夕,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为自己的前程。但是这也有很多是认同何夕的理念。特别是何夕在辽东做的很多事情。

让人看到了很多希望。

这才拉起一帮人马。

对于高等人才,很多时候,信念与理念,这些务虚的东西,比真金白银还有用。

朱元璋说道:“接着说。”

何夕说道:“这一场舆论战。我们是必赢的,但目的不在于赢,而在于广泛传播思想与理念。让天下人更多明白我们的想法。减少阻力,故而这一场舆论战不能理解结束。甚至拖延一段时间才好。至于具体拖延多长时间。就要看情况。”

“新大明律,是这一场论战的产物,而不是相反。再此之后,才是试点。”

“一来,南方很多地方推行阻力巨大,成本巨大。一旦推行开来,很容易出现反复的情况。二来,大明工业体系经济基础,都没有跟上来。推行起来,很难成功。故而臣以为,当在先在辽东推行,并作为试点,总结一套体系,以便推行天下。”

朱元璋说道:“说来说去,你还是想回辽东?”

何夕说道:“是。”

朱元璋沉吟片刻,说道:“可以。等大明律定下来之后,你就回辽东推行试点吧。”

朱元璋总体上对何夕的计划,还是满意的。只是在朱元璋看来,有一些太过多余的地方。

朱元璋对于舆论与民风,或者说这种语言上的诋毁,并不是太在意了。因为他在乱世之中,早就看到了嘴皮子的软弱。他信奉只有枪杆子。而不是嘴皮子。

对于拿起武器的人,才能获得朱元璋的重视。

而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说朱元璋完全不重视自然是不对的。总体上重视程度不够。一句话,总结,那就是一书生能济何事?

不过,朱元璋还是比较尊重何夕,在大节上不出问题情况下,他对何夕一些做法,并不准备反驳。不过暗暗给了一个时间限制,那就是何夕不能离开辽东太长的时间。

顶多半年到一年。

毕竟,何夕是整个大明对工业体系最为了解的人。其次大抵是黄子澄了。而今两人都在南京,时间长了,辽东一定会出问题的。

所以何夕在半年一年之内,一定要回辽东的。

这就是朱元璋给何夕的时间。

何夕说道:“臣谢陛下。”何夕微微一顿,说道:“有一件事情,臣要启禀陛下。”

“说。”朱元璋说道。

何夕随即将他推举苏伯衡出任元史总编纂一事说了出来。其中内情不用说,懂得都懂。

朱元璋自然是懂得的人。

朱元璋说道:“你觉得刘三吾这个人怎么样?”

这一句话问得,何夕不知道该怎么说。

毕竟刘三吾的道德人品,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何夕硬说刘三吾的坏话,显得自己没有品。但是说刘三吾的好话,何夕又说不出来。

第一百七十二章 请死

何夕说道:“从为人上还是很佩服。”

朱元璋轻轻一笑,为人上还是很佩服,也就是除此之外,就不好说了。

朱元璋说道:“准了。”

何夕说道:“谢过陛下。”

这个时候,外面的太监轻声道:“陛下,翰林院掌院刘老大人求见。”

朱元璋轻轻一笑,说道:“何夕,你觉得朕该不该见他。”

何夕说道:“陛下自有圣断。”

朱元璋说道:“自有圣断,哼,就他进来吧。”

如果没有何夕之前那一番话,刘三吾是万万见不到朱元璋的。因为在朱元璋下定决心的时候,刘三吾,方孝孺等十几个清流代表,已经在死亡名单上若隐若现了。

如果朱元璋不知道,他这个政策下去,谁会反对,也太小看朱元璋了。

而朱元璋,对付这种反对,从来用长刀对话的,没有那么多弯弯绕。

只是何夕的一番话,让朱元璋改变了主意。既然想掀起舆论战,总是要有对手的。独角戏是没有多少人看的。刘三吾等人就是一个好对手。
上一篇:风流皇太子 下一篇:娘娘总是体弱多病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