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319)
李淑虽与孝真大长公主有闲言传出,但是群臣也知道,帝后关系和睦,皇帝对于皇后这位原配妻子也是极为关照。
群臣便想让皇后以结发之妻的身份劝谏自己的夫君纳妾,不但解决了皇家的隐忧,还能获得贤德之名。
然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不光天子不同寻常,就连这位出身世家的皇后也是不同于其他普通内宅妇人。
“皇后殿下,陛下自东宫时便已成婚,而今过去多年,宫中尚无嗣出,皇嗣事关国本…”
“国本?”崔氏打断了门外众臣的话,“陛下正值盛年,何来子嗣之忧,诸卿多将心思挂于国事上,岂不更好?”
群臣还想说什么,崔氏又道:“陛下才登基不过一载,国家久经战乱,所以陛下才一心埋头于政务之上,为的就是天下百姓,陛下心中有民,诸卿也应是。”
“再者,先帝两朝,皆因沉迷女色而致国乱,诸卿得遇陛下,难道不是得遇明主?”沉迷女色与不近女色,总有人抓着不放,因为群臣渴望的是圣贤之君,崔皇后并不喜欢这群虚伪的儒生。
众臣被崔皇后怼得哑口无言,于是打消了劝谏皇帝纳妾的念头。
——紫宸殿——
然而对于李淑而言,就算群臣今日不提,往后时间一长了,还是会提起的,子嗣于皇家而言,关乎社稷的传承,故而看得太过重要。
“陛下。”孝真公主端着一碗养身的羹汤入内。
自从将南衙十六卫的任命之权给了孝真公主后,姑侄二人的关系又和好如初。
“陛下还在为子嗣之事烦忧吗?”孝真公主问道。
李淑点头,“昨日皇后不知说了什么,今日早朝时,那些臣工都闭了嘴,再没有提及,可这终究是个问题,总要解决的。”
“只要是问题,就会有解决的方法。”孝真公主道,“陛下不必过于忧虑。”
“解决?”李淑抬起头,直勾勾的盯着孝真公主,“如何解决,难不成姑母给我生一个?”
孝真公主愣了一会儿,她笑眯眯的接过李淑的话,“妾倒是想呀,”随后俯下身低声又道,“可陛下要如何让妾生呢。”
李淑听后红了脸色,他覆手轻轻咳嗽,孝真公主遂笑道,“不过是玩笑话,陛下怎还脸红了。”
“没…没…”李淑低头道。
“其实陛下如果真的担忧子嗣之事,可以将先帝的幼子接入宫中抚养。”孝真公主提醒道,“先帝十余子,不满五岁者尚有三人,陛下可从资质中,择优挑选出一人交由妾来抚养。”
李淑看了一眼孝真公主,抚养储君本该是皇后的职责,然而孝真公主却揽入自己手中,对此李淑并没有说什么,“那就依姑母的意思吧。”
见李淑如此爽快就答应了,孝真公主很是开心,就在李淑伸手去端那碗羹汤时,孝真公主忽然想要制止,“等一下。”
“嗯?”李淑看着孝真公主迟疑了一下。
“没什么,”孝真公主摇头,“妾只是没有想到陛下会这么快就答应了。”
“淑儿也是姑母抚养长大的,这有什么呢。”李淑端起碗,欲张口喝下。
可就在要喝的瞬间,李淑又放了下来,他看着身侧的孝真公主,“姑母。”
“嗯?”孝真公主应道。
“这么多年过去,姑母对淑儿,可曾有情?”李淑忽然问道。
“陛下说什么呢?”孝真公主挑眉,“陛下还在襁褓之时,妾就将陛下带入了府中,陛下可是妾一手拉扯大的。”
“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李淑又道。
孝真公主愣住,这么多年里,她的目标始终如一,对于李淑,一时间,她不知该如何作答。
李淑见姑母迟疑,遂一口闷下了那碗羹汤,“夜深了,姑母该回去歇息了。”
作者有话说:
第236章 风定长安(十)
应德二年, 冬
——朔方——
清晨扫去了疲倦,先醒来的苏荷,就像是只喂不饱的野兽, 她侧躺在榻上, 看着熟睡的李忱,忍不住伸手撩拨她的秀发。
随着时间的迁移, 李忱白皙的脸,越发的俊俏, 苏荷满心欢喜的看着,似乎怎么也不够,她拉着李忱骨节分明的手。
心中的鱼火随着这份欢喜与跳动开始燃烧, 她刚要压上前, 李忱便醒了。
“吵醒你了?”苏荷小心翼翼的问道。
李忱睁开双眼,看着妻子那双充满了鱼火的双眼与不安分的手。
渭水河畔, 善男信女将从钓鱼翁手中买来的两条灰色鱼儿放生,白皙的手拍打着河面,两条得水的鱼儿在渭水中追逐嬉戏, 时而贴合, 时而分开, 他们争相跃出水面,拍打着浪花, 随后一同向渭水深处游入, 河畔传来了悦耳的轻吟,鼓舞着鱼儿向前, 共赴云雨, 天色变得暗淡, 天空开始降雨, 河水暴涨,逆流而上的鱼儿受到阻碍,却越发的勇猛向前,最后来到一处河坝,在相互鼓舞之下,最终,她们越过了这座障碍,获得了新生。
明明是寒冬,二人却不觉冷意,反而还有些燥热,李忱披头散发的趴在床上,苏荷看了一眼屋内没有结冰的水漏,“我该去处理军务了,今天要察视边防,不能陪你用早膳了。”
苏荷说完便裹上衣物起身,离开前,她特意将炉子里的炭火添足了才出门。
屋外的积雪已没过了脚踝,再等几日,便能有膝盖那般高了。
-------------------------------
应德二年冬,皇帝李淑将先帝十四子接入宫中交由孝真大长公主抚养,赐名李瀚。
正值盛年的皇帝,却忽然畏惧起了寒冬,就连早朝都改到了紫宸殿。
散朝之后,李淑偶尔会前往明义殿探望崔皇后,明义殿虽为中宫所居,却十分的清冷。
除却宫人宦官,与之作伴的便只有一只白猫。
“妾见过陛下。”
李淑扶起崔氏,“皇后不必如此拘谨。”
崔皇后看着李淑的气色,“陛下正值盛年,身子骨…”
“国事虽重,可也要爱惜身体才是。”崔皇后又道。
李淑点点头,他坐下道:“我想将岳丈调回朝中,继续担任宰执。”
崔皇后听到,皱起了眉头,“妇人本不该干政,然而此事涉及到妾的生父,妾不得不说一句。”
“陛下已立妾为后,妾父为外戚,不应权重。”崔皇后提醒道。
“我看中的,是岳丈侍三朝为相的才能,不能因为是外戚的缘故而错失贤才。”李淑回道,“我信任你,他们能教出这般好的女儿,我自然也信任崔家。”
崔皇后惊住,她盯着李淑看了好一会儿,虽然明白李淑对自己有的更多的是责任而没有情,但这对于大多内宅不幸的女子来说,要好太多。
虽居于大内,但李淑并没有让她困守宫城,反而时常派人来关怀,让她出宫散心。
“妾都听陛下的。”
应德二年末,李淑召归在地方的崔裕,迁吏部尚书,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为宰相。
此举孝真公主虽有不满,但因南衙十六卫之事也未做阻拦。
--------------------------------
应德三年,正旦。
皇帝于含元殿举行大朝会,这是李淑登基以来,首次正旦大朝。
历经两年之久,长安已恢复往日繁华,各地遣唐使不断。
对于这位新帝,中原百姓,以及外邦诸国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首次大朝,虽没有万国来朝的景象,却也比李怏在位时繁荣许多,又因回纥老可汗去世,于是李淑便将出嫁和亲的妹妹接回了长安。
李淑身穿衮冕,端坐在含元殿的御座上,接受诸国使者以及地方使臣的朝拜。
然而就在朝会接近尾声时,李淑却突感身体不适,在诸国使者前,他只能不动声色的强撑着。
然而刚回到便殿,头顶的冕旒便应失重而掉落,孝真公主慌忙上前,“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