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殿珠林(上)(138)

作者:彼岸琴音

2、七月究竟热死了多少人呢?按照当时的朝廷官员统计:自七月中旬开始,短短的半个月里,北京近郊及城内已有11400多人死于酷暑。而实际的死亡人数肯定不止于此,仅仅只是在北京就有那么多人死于热灾,再加上其他地区,可以说整个华北地区更甚师整个中国都沉浸在死亡的笼罩下。

第93章 罪己祈雨

=========================

乾隆八年自从入六月开始,华北各地就陆续收到了少雨的奏报。

皇帝恐有旱情出现,便下令地方各级,提前登记农民及生员的具体人数,拟作为赈灾对象的备用名册,并要求各省以名册与钱粮标准为基础,上报预计所需款项至户部统计。

刚过夏至,京城很快就热了起来。

皇帝在祭祀之后快马加鞭,连日将太后和皇后一行人等送到了热河行宫,可刚到达不过几日就有天津来报:武定府河水日益干涸,田间禾苗枯死,城中百姓弃家逃离,路人多在途中被热死。

再过几日又收到河北来报:高邑县城内连月无雨,至日中时铅锡都近被融化,城内多人被渴死。

虽说避暑山庄内的确比往年稍热,但也不至出现天津、河北等地的情况,皇帝一收到奏报就坐不住了,他嘱托云静留下照顾太后,自己则先行回京。

为了加快回京城的速度,他取消了途中所有尖营的休息停留,就连夜间宿行宫的安排也缩减一半,原本六日的行程三日便到了。当车马一入京师,皇帝便立即下令六部尚书立刻往乾清宫议政抗灾。

礼部,首先领到重任出了殿。

明日一早皇帝将往天坛“雩祀”,原本需提前一月安排的大祀,皇帝要求一日到位。

户部,要将各省提前上报的赈灾经费拨付到位,为期三日,不得延误,并免除山东历城等十六州县旱灾额赋。

工部,马上暂停各处营造工程,将人员集中在河渠水利方面,尽快上书开源引流的方案。

兵部,即日起缩减练兵次数,并停止贩卖粮食出洋。

刑部,需汇报各省自乾隆元年至今所有的重案、要案,不得漏报、瞒报。

吏部,执行“以旱求言”,命九卿大臣上书言事,直言今上施政之弊。

待人员散尽后,皇帝一人端坐于宝座之上。他身后高高悬挂的“正大光明”匾额,在正午时映射着室外的阳光,闪闪发亮。而他的衣袍早已被汗水浸透,连召太监奉茶的气力都没有了。

殿外的烈日照射在金砖之上,明晃晃的刺着他的眼。

皇帝单手挡住了眼,斜斜的撑在宝座的扶手上,他人生中第一次生出了无力之感:原来做一个帝王竟是如此之难!

登帝位之前,他以为熟读遍圣贤书、立下明君志,便是成功了一半。

登帝位之后,他以为日日以皇祖父和皇父为榜样,勤勉亲为,定能坐稳皇位、治好天下。

但现在看来,实在是无知狂妄之极。

自乾隆元年至今已近八年,连年灾荒令他防不胜防,华北旱灾、江南水患、西南地震、东南风灾、西北蝗灾,整个大清国土未有安宁一日!

也不知道是不是上天的惩罚?惩罚他们金人几百年来屡次夺权虏国的罪过?可倘若真是如此,为何又要让无辜百姓来承担呢?赈灾,已成为了皇帝在位期间做得最多的一件政务,他不知道为何天灾频发,只能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他只是人,不是神,他无法阻止一切灾难的发生,哪怕一次!

他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仿佛是睡着了,直到德禄过来接他回养心殿。其实他如何能睡得着?他不过是一直在想,此时此刻如果换做聪慧的祖父、换做强硬的父亲,他们会如何来应对这一场死伤惨重的热灾?

以儒家的观点来看,旱灾是坏政府的象征,而祈雨仪式最初被称为:雩祀,是带有忏悔和赎罪的性质。按照惯例,皇帝、王公及随扈大臣需斋戒三日,并禁止宰杀牲畜,穿戴上居丧的麻衣素服。

第二日皇帝步行至天坛,不设銮仪、不奏礼乐、没有马车,他要代表所有的人在天神之下以示谦卑。步行祈雨的道路已被清道,皇帝不会见到被热死在道边的百姓。除了白花花的日头,门窗紧闭的街道上异常安静,昨日奏报京城周边热死牲畜数以万计、城内因热灾而丧生的百姓已超过五千人。

五千人!

大多数都是底层贫民,京郊的乱葬岗的尸体已堆积成山,而这个数量仍在继续攀升。

水利。

对抗水患旱灾,就必须重视水利!唯有增大人畜饮水的储水量才能应对连年频发的灾情。

当皇帝沿途见到干涸的永定河、万泉河时,他意识到了国家修建闸涵渠道的重要性,待此次热灾过后,京城及全国的水利工程务必重新规划,全力营造。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