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穿书后我绑定了作家助手/七十年代恶毒女配写文日常+番外(518)

作者:祝珉

她们才是真正的从一开始奋斗做出《今天》的人。

也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时间差,她们之间对《今天》的感情并不相同。

不是说李雪和李小妹对《今天》就没有归属感了,只是说,她们两个人不会跟前三者一样,看《今天》就跟看自己的崽子一样,而是把杂志社当作了自己的家。

既然是把杂志社当作了自己的家,那《今天》是家,《得闲》也是家,所以,对于去哪边的杂志社上班,对她们而言并没有什么差别。

甚至,她们还更乐意去《得闲》呢,没有其他功利的想法,只是祝蹊也说了,现在《得闲》更需要她们。

所以,会后,两个人义不容辞就找祝蹊报名去《得闲》了。

祝蹊对于她们俩的选择并不意外,唯一意外的是,黄师诗也选择了去新杂志。

黄师诗却表示这很正常:“抛去我个人的喜好不说,祝总办的杂志,那还能差到哪里去吗?”

她对祝蹊就是这么自信,尤其是在参与了李奋斗一事之后,黄师诗更是佩服祝蹊了。

爱恨分明,有脑子有执行力,但对自己人却特别好的领导,哪里能不佩服?

反正黄师诗就表示了,她要跟祝蹊混!

既然祝蹊想要有人去《得闲》,那这个人,势必有自己一份!

第196章 工作室

祝蹊既然在会上说过了之后事态可能发展到强制分流的程度,那就说明对于《得闲》的人员安排,她一开始是抱着最坏的打算的。

但是么,现在反馈回来的情况,比她想的好太多了。

编辑方面,有黄师诗打头,居然连赵默和陈彩荷都有意愿到《得闲》来,还是祝蹊综合考虑过了几个人擅长的领域后,最后定下了黄师诗、李小妹还有陈彩荷三个人开始接手《得闲》的事务。

黄师诗的确是人如其名,是个很诗情画意的女同志,本人的文章风格也偏向于雅致派别,审美上自然也是往这个方向靠了,的确很适合《得闲》的风格。

李小妹是可塑性比较高,而且比较吃苦耐劳,愿意学习,把她放在一个安逸的环境当中,还真的不如派人去开疆拓土。

至于陈彩荷,选她还真的就是因为她的优秀了。

杂志社现在的编辑,除了祝蹊和蔡颦颦这两个同时也担任着主编名号的编辑,综合能力最高的就是陈彩荷。

编辑的能力是很难去量化,但是在日常工作当中,或多或少地都会有体现,就比如陈彩荷每次过稿的内容在市场调查当中都能得到比较高的评分,又比如,每次她都能在被别人筛过一次的废稿当中发掘出可用的文章,经过再一次编辑,让它变得有亮点起来。

最后呢,就是编辑跟作者的关系了。

这一点呢,注意到的人不多,但祝蹊这个又是编辑又是作者的人却很关注。

她有注意到,陈彩荷手里一直保持联络并且关系都比较良好的作者数量简直可以对杂志社其他人带来碾压的效果,可见她平时的编辑工作有多么得作者的心。

一本杂志的内容输出百分之八十都是依靠作者,所以,祝蹊认为自己偏重于考量这一块的因素也无可厚非,一个跟作者关系的编辑总比一个跟作者相处得不太愉快的编辑更有利于杂志社的良性发展的。

综合以上几个因素,祝蹊觉得,陈彩荷能被自己认定为是编辑团队当中素质最高的,那完全没有问题。

当然,这件事儿祝蹊自己心里有数就得了,她也没有打算宣扬出去——现在杂志社走的风格还是家庭、温暖、归属感,让大家干活有一种在为自己干活的感觉,真要靠这种绩效排序,那就别指望能延续现有的风格了。

以业绩论高低也有其好处,但是呢,祝蹊认为,搞文学,输出内容的,她们杂志社还是维持其乐融融的氛围比较合适,工作起来的幸福感还是很重要的。

她们三个被选到了《得闲》,其他人没什么异议,只有李雪,十分不解,问祝蹊:“祝总,怎么把我给落下了啊?”

难道不是她跟李小妹两个人比较适合去《得闲》吗?

祝蹊就说:“你的风格比较适合在《今天》。”

李雪的写作风格可以参照《包子婶儿》,是很有烟火气的文字,整个作品都十分接地气,在市场上也有不低的人气,可见老百姓多喜欢看这样的作品。

她的审美也可以通过她本人的写作风格窥见一二。

《得闲》走的是传统风格,要的是古风,古风这东西,虽然也有接地气的作品,但大多时候,还是走一个“雅致”的路线的,所以祝蹊认为李雪不太适合。

但《今天》就不同了哇,这本杂志,祝蹊和宣传部的目标都是,将其打造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阅读刊物。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