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穿书后我绑定了作家助手/七十年代恶毒女配写文日常+番外(327)

作者:祝珉

肖校长有所顾虑。

虽然也没有花学校的钱吧,但《明天》杂志社作为隶属于学校的组织,她们做的事儿,是需要学校来兜底的。

发工资是没什么,但祝蹊这发工资的形式——按劳分配。

这就是时下比较敏感的词儿了。

因为祝蹊单方面认为自个儿带来的蝴蝶效应,目前整个华国的历史进程走得都更快了,原本应该到今年冬才有的一次改革,提前到了今年春,包产到户、按劳分配这些词语早已经在不少人耳边流传了。

虽然聪明的人能够猜到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还真没有几个这么大胆,直接放到明面上说的人。

也就是祝蹊了,她从后世来,对结局十分笃定,才做啥事儿都这么大胆,没个顾忌——主要是她二十多年来都没有相关的禁忌认知,现在想让她跟本土人一样拘束实在有点儿为难。

蹊姐要干就要干大胆的!

大不了再发挥一次蝴蝶效应呗!

好在,她也体谅老校长的顾虑,肖校长如果不是有这前前后后百般顾虑,当年也护不住自个儿。

所以人十分体贴地说:“如果真的要施行的话,总的来说还是得走勤工俭学补贴的路子,目前学校勤工俭学补贴高低的标准是按照职位来的,我们也划分个职位呗,这个月这个人完成的任务更多,那她就是特级编辑,那个人少点就是普通编辑,这不就成了?”

只要会想办法,那解决难题的路子还是很多的。

肖校长上了年纪了是真的,顿时就被祝蹊这“欺上瞒下”的诡计给震慑住了,返回来想想呢,也觉得——这不妨也是好主意啊!

于是就拍板同意了。

没办法啊,谁让人家杂志社是真的忙啊。

祝蹊来申报这件事儿的时候直接摆出了现实数据,讲明了难处。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明天》的存在,给许多家庭条件困难的同学提供了另外一条赚取生活费的办法,在《明天》的影响力没起来前,这就是肖校长最看重的地方了。

他也想看看在祝蹊同学的带领下,《明天》能发展到什么地步,所以对杂志社的各项申请和要求,都比较宽容些。

但肖校长最后还是说:“祝蹊同学这一来就把杂志社的标准拉这么高,也不晓得后继者有没有这个本事撑起来了。”

祝蹊反问:“难道校长认为,人才济济的京大,只有我一个人有这个本事吗?”

不要小看现在的大学生,更不要小看这个时代的大学生。

就看蔡颦颦,第一回跟自己去食品厂的时候还在紧张呢,现在就可以单独去谈文具厂的合作了,现在虽然看着还是在拉锯战当中,但有第一步就是很大的进步了。

有一个蔡颦颦,将来就会有无数个蔡颦颦,而杂志社呢,只要摆出自己的福利待遇来,吸引这些将来的“蔡颦颦”就好了。

祝蹊心里打的如意算盘肖校长听不见,但以他身为京大校长的骄傲,还是得在这个时候挺直腰板,说:“那当然不能了!”

他们京大可是全国最好的高校!

至于隔壁华大什么的,对不起,暂时别来沾边哈。

祝蹊:“那不就得了。”

再说了,后来者能不能撑起《明天》来,那也是后来者的事儿了,那时候她估计已经开始办全新的杂志了,还顾得上前头的大儿子不成?

等后来者发愁去吧!

但现在呢,前期工作做得足够完善,后面的事儿也就好交代了。

开天辟地第一遭!

校园组织居然发补贴了!

众人议论纷纷,目光都投向了杂志社。

好在祝蹊再跟苏杏交代对账工作的时候就说清楚了,虽然内部说是按劳分配,但到外边说去,还是补贴。

至于为什么补贴?那自然是因为《明天》现在已经是学校开始盈利的产品了,那参与制作这一样产品的“工人”们,自然就有资格获得学校的勤工俭学补贴了。

所有的流程都对上了,剩下的就是让大家伙儿羡慕嫉妒恨了。

都是大学生呢,基础的逻辑思维还是有的,看人家杂志社现在有校长撑腰,这发的补贴也没有违反规定,最主要的是,最近身边有多少人给她们投稿,关注的人多多少少也有了解,于是对杂志社的工作量也有了解了,知道别人有多辛苦,这拿点辛苦费的事儿,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但哪怕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接受了,这其中也有百分之一的人表示不平。

京大最不平的群体,当属学生会的人了。

这事儿传开后,祝蹊跟蔡颦颦这天上完课,忙完杂志社的活儿,回了宿舍。

一回去就听到大家围着王亚男在问杂志社工资的事儿。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