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卷王(91)

作者:映在月光里

国库是国家的,内务府算是康熙的私库。只这个私库实在是太过庞大,齐佑估计,康熙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有多少财产。

齐佑诚恳地说道:“汗阿玛,那些贡品太久了,摆在库房里,除了发霉之外毫无用处。恰好过年,许多人家里总要买些去,送礼自用都好。而且是贡品,备有面子,卖出去的价钱与铺子里的差不多,我相信许多人都会赶着掏腰包的。”

康熙一想也是,番邦藩国进贡上来的东西,大多都拿出去赏赐给了臣子们。他再转念一想,赏赐得太多,皇恩就不值钱了。

主要还是,关内几乎已经无垦荒之地,到处都是灾荒,尤其是黄河年年决堤,每年都要赈灾,灾民年年流离失所。

康熙经常下旨免了各地百姓的赋税。赋税收不上来,国库就空虚。久而久之,就成了恶性循坏,国库一直穷得很。

如果能在关外开始耕种,不但能解决一部分粮食问题,还有利于加强对关外部落的统治与看管。

齐佑趁热打铁,说了打算在黑龙江河造船建立水师之事:“汗阿玛,罗刹国不能信,他们经常出尔反尔。沿着黑龙江河过去,就是大海。”

他蘸了茶水,在御案上画着黑龙江河到入海口这条线,“一旦他们从这条沿线建立军事据点,到时候直接打过来,我们没有海防,就毫无还手之力。”

康熙神色一震,说道:“他们的野心,我也知晓,这次他们觉着吃了亏,肯定会贼心不死。”

齐佑说了声是,“我觉着,当地必须加强驻军。兵分两种,一种是屯田军,闲暇时练兵,耕种忙碌时就下地种田。另外一部分是全力投入的兵,只管训练打仗。当地开荒得来的粮食,能填补一部分粮草军需,给朝廷减轻一部分负担。”

强兵这件事,可说到康熙的心坎上去了。

当年打郑经,大清从来没有海战的经验,不得不启用前明的水师将领。

康熙可是提着一颗心,晚上觉都睡不安稳,生怕他们跟郑经勾结,或者反了。

如何当后方开垦,军民一体,差不多就是屯军田,朝廷不用增加太多负担。

康熙考虑了片刻,就干脆应了:“这件事要妥善安排,不管是造船,还是水师将领,选人定得慎重。既要有本事懂得水战,还得忠于大清。”

忠于大清这点,对于康熙来说是首要,齐佑没有点明,补充说道:“汗阿玛,如今朝廷有的船只,调过去的话,实在是路途太过遥远,不如就在当地直接建造。”

从康熙两年起,就有大型的“鸟船”面世下水。到了前几年,大清已经有五六十艘大“鸟船”,在大清周围的海上称王称霸,才能令琉球暹罗等称才臣纳贡。

“鸟船”太大,要驶入鄂霍次克海,路途遥远不说,还不划算。

康熙唔了声,“这倒也是个问题。”

齐佑沉吟了下,道:“我知道造船不但要好手,还需要花费大量的银子,朝廷实在是捉襟见肘,拿不出来。不如就从这次前来买货物的商户中找,让他们来建造。如果他们能给朝廷免费造好一艘战船,就允许他们得到十艘出海商贸的许可,您看这样如何?”

康熙沉默了起来。

与郑经打仗时,恐当地渔民与其勾结在一起,康熙发过迁海令,沿海五十里的百姓必须迁走,违者斩首。

如今的海贸,只是允许西洋的船只前来大清贸易。

对于民间的船只规格,有严格限制,只能打造单桅船。这种船不能抵抗大海的风浪,只能在河上行驶,无法出海。

后来对于船只规格有所放宽,比如可以照双桅船,依然对尺寸与人数有限制,不允许私自造超过能容纳二十四人的私船。

这项政令,对于南边渔业盐业的打击自不用提,令造船技术也迅速落后。

官家造船腐败透了,齐佑看不上。当然,他还想绕着弯子重启海贸。

重启海贸的好处自然不用提,除了盘活被权贵把控一潭死水般的商业。

朝廷紧闭了大门,齐佑就要砸开一条缝,让世人能多看到外面的世界。

过了一会,康熙衡量了下得失,很是勉强道:“若是有商户愿意出钱来造船,也未尝不可。”

齐佑完全不担心,会当官的人,不一定会做买卖。真正买卖人脑子之灵活,眼光之长远,朝堂上那群权贵们,若不是因为特殊的权利,放在相同的起点与他们相比,只能被完虐。

康熙神色缓和了不少,笑着问道:“既然你想要拿内务府库房的东西出去卖银子,你可想到了如何卖?丑话先说到前面啊,可不能强买强卖,丢了老子的脸!咦,你说过年卖,不会想在宫里摆开来卖吧?”

齐佑笑眯眯说道:“汗阿玛放心吧,不会丢了您的脸面。我是这样打算的,汗阿玛您帮忙把关一下,觉着我的想法可妥当啊。”

康熙警觉地道:“不妥当的想法,你就甭提了。”

齐佑笑容不变,说道:“汗阿玛都还没听呢,先听听再说嘛。汗阿玛,新的您留着,我打算让内务府清点出积年的货品,分门别类一起出卖。比如布匹算是一类,要买就一起买走。通知京城的商家来看货,他们私底下出一个总价,价高者得。他们拿出去如何卖,亏或者赚,那是他们的事情,我们就不管了。”

如果让内务府这群人参与进去,中间绝对会被他们刮走一层。至于库房里的东西对不对得上帐,会差多少,这就要康熙去头疼了。

让京城的商户来承包出售,齐佑用了简易化的招投标,让他们自己去考虑亏盈问题。

这些货物不是粮食等必须品,赚的都是权贵有钱人兜里的银子,不会扰乱市场,影响到百姓的生计。

康熙见这样也省事,便一口应了,“就依了你吧。卖出来的银子,你也别花得大手大脚,记住了,慈不养兵。”

齐佑心道果然,康熙是真没把他们当回事。他不禁笑了起来,说道:“汗阿玛放心吧,我不会乱花一个大钱的。汗阿玛,直接从京城买粮食,买得太多,我怕会影响到粮价。买来粮食,再运到关外去,路途遥远,路费就要花不少银子,实在不划算。不如就从张家口的常平仓里买,朝廷的粮食价钱低,又是陈粮,肥水不留外人田,两全了。”

常平仓起于汉朝,到如今已经很成熟。丰年朝廷买入粮食,免得谷贱伤农。

荒年则往外出售,免得被粮商坐地抬价,平抑粮食价钱,让百姓有粮食吃。

除此之外,常平仓还有存七粜三的规定。买进七成的新粮,则要出售三成的陈粮,保证库里的粮食不会存放太久腐烂掉。

朝廷卖粮给谁都是卖,卖给齐佑,还免得被粮商与那些官员占去了便宜。

康熙想都不想就答应了:“我亲自下旨意,让张家口那边与你交接。”

齐佑道:“汗阿玛别急,等我银子拿到手再说吧。到时候汗阿玛将圣旨交给我,银子我也不带走了,直接交给户部,我再去张家口拉粮就可以。”

康熙哈哈笑起来,说道:“你这个买卖人,爽快!”

齐佑跟着笑,至于爽不爽快,就得看张家口管常平仓那群人如何做了。

接下来,康熙将去内务府清理库房的事情交给了梁九功,让他领着人去库房规整贡品。

齐佑则出宫去了各地在京城的会馆,召集当地商会行首,仔细说了贡品买卖,以及造船发放出海海船许可之事。

给了他们两日的时间,由他们自行去商议。愿意参与的,则在第三日前来六部衙门的户部录名。

等到商会那边有了消息,胆子大,有眼光的那些人很快下了决定,赶着找齐佑录了名。

衙门已经封笔,齐佑借了他们的屋子,坐镇其中。见前来录名的,基本是从南边来的商户,北边的寥寥无几,就大致放下了心。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