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181)
届时,学子们读起来自然也就变了味。
田永玏想到程思、崔正已几位师兄对裴少淮的偏见,轻叹了一声,言道:“我虽不愿承认,但事实确如裴师弟所言,笔名之下的学问更纯粹一些……崇文堂的几位师兄若是知晓北客是你,兴许就不会力推北客的文章了。”
也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样,纯粹喜欢北客的文章。
“所以还请田师兄替我隐瞒。”
“你若是有好文章,先给我赏读,或将底稿赠予我……倒也不是不可。”田永玏打趣道。
……
数日之后,新一期的《崇文文卷》刊印,因又见北客文章,文卷十分走俏。
因文卷数目有限,学子间纷纷传抄。
“北客的文章水准似乎更上一筹了,可惜我学问不足,找不出其具体之处……总觉得文风有所变化,又无从考究。”
“我只知晓读起来更加酣畅了,我最拜服的是他的见解,新奇独到。”
“是矣。譬如这回的文章,北客论述如何兴练水师,他写道‘养将士以固其谋,习战守以励其气,蓄财用以裕其施’,短短数句,可谓把将首之谋略、日常之操练和后方之财粮系于一体,不分彼此,妙哉妙哉。”
“我愈发好奇南居士接下来会如何点评北客的文章了。”
“我亦在盼着南居士的详细解析。”
有了解析,才能更好理解、吸收北客文章的精髓。
因由此事,崇文文社的名气在南直隶各府、各州又涨了几分。
……
……
江南二三月,草与水同色。百姓忙于育秧苗、
翻耕水田。
经过整个冬日的翻修,太仓州靠东的那个商用码头已非荒草杂生、乱石堆砌,如今初见成效,有了码头的雏形。
长长数里长的海岸,以粗石砌筑石驳岸,又在码头外浅滩处垒满沙袋以防浪潮,护得码头内风平浪静。这里本就是一个天然良港。
为了方便船只倾卸货物,一条直入海港的长堤被重新清理出来,铺上青砖石阶。日后,船只的货物将由这条长堤源源不断输往太仓州内,经太仓州转运至大庆朝各地。
岸上有一大块的空地,裴少淮建议父亲一部分修建府衙、里铺,用于衙役民壮驻守,另一部分则修建一排排的商铺,只需码头热闹起来,商人们自然就会闻讯而来,租房做生意。
不过,时值春耕,只能暂且停工,农忙之后再作计较。
三月下旬,朝廷下旨,数个临海州县准许开海,太仓州正在此列。
镇海卫原以为裴秉元修建码头是为了和他们争抢漕运,争抢水道运粮的差事,屡屡嘲讽裴秉元不自量力——漕运属兵家大事,自然只可能握在卫所手里,裴秉元争也无用。
大庆朝可少有过由府衙、州衙掌控水道运粮之事。
谁成想,裴秉元意图根本不在漕运,而在海运。是镇海卫消息闭塞,眼界小了。
等镇海卫得知消息之后,终于明白州衙为何大费周章去修建一个废弃的商用码头,为时已晚。彼时,裴秉元已牢牢控住这个废弃码头。
不仅裴秉元,苏州府知府、江南巡抚还有户部,都有插手此事。镇海卫岂敢动甚么手脚?
……
太仓州百姓们听闻码头可以带来如扬州一般的繁荣,士气大涨,春耕后又马上投入修建码头。
裴秉元应允老百姓,修建码头可抵徭役,每户多出人手则可视工时折算为粮食,抵消年底的税例。
随后是制定码头抽取关税之策,裴秉元、裴少淮父子数次前往邹府,请教邹阁老。
邹阁老由户部尚书入阁,是这方面的大家。
邹阁老知晓裴家父子来意后,十分高兴,倾囊相授,言道:“商贾不怕税例,最怕税例不明,又怕辛苦一场不准通行。裴知州若想制定关税之策,可从以下着手。”
“其一,货分几类。商船自南洋满载而归,船上为何物也?宝石个头虽小,利润最大,抽取税例自然不可少。粮食不易海运,商人少做此类生意,然则粮食利国利民,抽取税例应降低以鼓励商贾购入粮食。此外又有香料、器械、木材等等,不可胜数,裴知州恐怕要细分。”
“其二,估价几许。估价愈高,抽取税例自然愈多,估价愈少,税例愈少……估价之事究竟是以何为标准?此事倒也不难,只堪汇总各地物价相比较,取其中值为妥。”
“其三,抽例几成。此事最为关键,我自不必多言,想来裴知州也有自己的主意。”
“……”随后又就细节说了许多。
裴少淮前世并未研习过相关专业,只知晓规范税例之策十分重要,却不知晓该如何制定。